“场外市场”将倒逼原油期货推出

   2006-06-28 中国证券报中国证券报

85

核心提示:日前上海石油交易所开始模拟试运行交易品种180CST和380CST。不少人士担心,这种“中远期市场”的兴起将威胁

日前上海石油交易所开始模拟试运行交易品种180CST和380CST。不少人士担心,这种“中远期市场”的兴起将威胁场内期货市场的生存,两者一定会手足相残。但我们认为,远期现货市场的开张在构建完整的石油市场体系,满足企业套期保值需求方面意义重大。作为商品流通市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现货市场、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各有分工,并非水火不容,反而可以相得益彰。


  保值需求催生“远期现货市场”

  制度变迁理论告诉我们,制度需求是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的源泉。从世界衍生品市场发展史来看,粮食生产商、贸易商最初为了避免现货价格波动,基于套期保值需要自发从现货交易衍生出现货远期交易,而后又通过合约标准化、结算制度的设立衍生为真正的期货交易,这一系列制度创新都是在投资者、保值者的需求推动下产生的。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消费燃料油最多的国家。2004年消费量占全球9%,占亚太地区27%。在2003年消费的4900多万吨的燃料油中,进口量超过了60%,是中国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之一,此前,由于缺少燃料油期货市场,其价格几乎完全依赖于新加坡普氏市场,这为产油、用油企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后者所带来的风险就是现货衍生品市场产生的动力。以对燃料油需求大的钢铁业为例,2005年炉料价格上涨约60%,中国钢铁企业大约要为此多付出600亿元左右,这使得钢铁企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大型企业受内伤不浅,一些企业纷纷利用炉料中已成功上市的燃料油期货增利避险。

  但是,期货交易门槛相对较高,交割等级也相对严格,还需要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办法完善交易管理,并不是每个避险企业都适合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交易。面对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仅仅一个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品种当然不能满足,还需要发展一些远期市场。上海石油交易所的应运而生,乃制度需求使然,合情合理。

  “场外”倒逼“场内”

  短期看,现货远期市场可能会给相应期货市场带来阶段性冲击;但长期看,它们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相互竞争关系。现阶段场外交易的活跃,将形成“倒逼机制”,加快我国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而场内交易的繁荣也将能服务场外交易,促进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

  其一,场外交易的兴起短期内会给场内期货市场带来不小的压力,我们称之为“倒逼机制”。它将有利于石油石化类期货品种的尽快推出,并迫使已上市品种修改交易规则与合约设计,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白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白糖期货推出之前,由于糖价波动给产糖、涉糖企业带来套保需求,许多企业纷纷选择广西食糖批发市场进行交易,远期食糖交易一度非常活跃,虽然不是期货市场,但桂糖远期市场已初步发挥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风险转移的基本功能,今年1月6日,白糖期货在这种倒逼机制下终于浮出水面,权威价格开始在郑州商品交易所形成。

  其二,场内期货交易的繁荣能服务和促进场外远期交易。我们可以把商品流通看作物流、商流和信息流转移,其实,物流和商流主要还是在现货市场与现货远期市场上完成。期货市场的核心是通过投机者、套利者、保值者的博弈提供一个有效的价格信息,仅仅完成部分物流和商流的转移。期货市场上的到期合约一般交割比例都比较低,据统计,燃料油运行一年中的交割率仅为0.07%。场内市场繁荣,有利于形成真实的远期价格,可以指导场外现货和远期市场交易,提升现货交易效率。

  在国际石油衍生产品格局中,不乏两者和谐互动的案例。颇具影响力的新加坡燃料油纸货市场,通过推出石脑油、汽油、柴油和燃料油标准化合约,已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燃料油中远期市场。但作为场外市场,它仍然受到诸多约束,比如,由于纸货市场的交易通常是一种信用交易,要求参与者必须是国际知名、信誉良好的大公司,否则就可能有违约风险。因此,很多企业还是会选择场内期货市场进行风险对冲。因此,场内交易与场外交易本来就在商品流通体系中分工明确,不是此消彼长,而是互促互惠。

  期货永远是期货,中远期现货永远是现货,两者不可混淆。中远期石油市场是发达石油市场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过渡时期,它可能承担一些期货市场应该发挥的功能,但它永远不可能成为期货交易的场所,高度的流动性和真实价格的形成还是得依赖于期货市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远期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尽快推出原油期货及其他相关品种,由此形成“现货—远期—期货”互相依存的金字塔式石油市场体系。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