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美经济发展强劲 周五纽约原油价格大涨

   2007-08-26 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网

56

核心提示:由于美国政府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发展强劲,消除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燃料需求下降的担忧,受此影响周五纽约油价

  由于美国政府报告显示美国经济发展强劲,消除了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燃料需求下降的担忧,受此影响周五纽约油价大涨1美元以上。周五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10月期货每桶71.09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26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10月期货70.62美元,上涨0.76美元;纽约取暖油9月期货每加仑199.72美分,上涨3.62美分;RBOB汽油9月期货每加仑198.14美分,上涨5.82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9月柴油期货每吨620.0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4.50美元。

  周五亚洲迪拜原油现货稳定。11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65.8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02美元。11月布伦特/迪拜原油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3.70美元,10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3.47美元。

  周五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每桶77.2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80美元。柴油市场评估价每桶81.7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5美分。

  周五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结算价多数下跌,成交量增加和持仓量下降。9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353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90元。10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340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9元。11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3376元,成交量47284手,持仓量61648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4436手,下午收盘价每吨3356元;结算价每吨3354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3元,交易区间每吨3344-3380元。

  周四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煤油期货上涨,而汽油期货结算价下跌。8月原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4966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200日元,成交量8手;9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862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220日元,成交量1169手;9月煤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52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770日元,成交量2108手。

  美国商务部周五发布的两份报告中,一份显示上月美国新售住房意外增加,另一份显示上月市场对汽车、飞机等大宗物品的需求增长6%。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制造业在经历了一个低迷时期之后已显露出复苏迹象,这表明美国经济仍保持着平稳运行。美国是世界最大石油消费国,经济发展状况对国际油价影响举足轻重。

  美国曼氏金融能源风险部门副总裁Michael Fitzpatrick表示:“关于住房和耐用品的报告表明经济发展非常健康,即使经济发展出现减缓,也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才能在体现在需求的降低。”

  周五纽约原油价格暴涨1.26美元,涨幅1.8%,为7月27日以来最高涨幅。该油价在本周下跌了1%,和去年同期相比下跌了1.8%。

  美国瓦乔维亚银行经济学家Jason Schenker说:“在金融问题的影响显现之前经济增长仍然保持向上的势头,在未来几个月我们应密切关注经济报告以了解经济增长是否减缓。”

  美国国商务部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美国工厂收到的耐用品订货比前一个月增加5.9%,是过去10个月来的最大增幅,大大超过彭博通讯社调查分析师预期的1%。数据显示,7月份运输产品、金属产品、通信设备订货都有大幅增加。反映企业投资意愿的不包括飞机订货在内的非军事资本货物订货当月增加了4.9%。

  尽管如此,麻萨诸塞州战略能源与经济研究机构的总裁Michael Lynch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醒我们经济增长不是必然的情况。”8月1日由于市场担心经济发展减缓将削减能源需求,纽约油价一度涨至78.77美元/桶。

  总部位于英国的咨询机构Oil Movements周四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疑虑可能将令欧佩克在下月的会议上决定保持当前产量不变。欧佩克将于9月11日在维也纳召开会议讨论下季度产量政策。

  由于预期美国库存足以满足需求,在彭博通讯社对41位分析师的调查中,有26人(约63%)预测下周油价将下跌,为2005年10月以来该调查中预测看跌的人数比例最大的一次。10人(约24%)预测油价将上涨,5人预测无变化。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周五称,由于发现飓风迪安造成的破坏极小,该公司提前重启了坎佩切油田离岸石油平台的产量。公司发言人Martha Avelar周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四该公司石油产量为34.2万桶。

  受飓风迪安影响,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曾于8月20日关闭了超过400口离岸油井,并计划将于周五重启坎佩切油田的产量。被关闭的油井正常情况下日产原油265万桶。

  根据最新消息,8月23日由欧佩克11个成员国加权平均价计算得出的该组织一揽子价格为每桶67.0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42美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