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美国原油库存大幅下降 周四国际油价上涨

   2007-12-07 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网

73

核心提示:  因美国炼油厂准备增产满足冬季取暖油需求,导致美国原油库存大幅下降,周四国际油价上涨。周四收盘时纽

  因美国炼油厂准备增产满足冬季取暖油需求,导致美国原油库存大幅下降,周四国际油价上涨。周四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1月期货每桶90.23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2.74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90.18美元,上涨1.69美元;纽约取暖油1月期货每加仑254.5美分,上涨5.57美分;RBOB汽油1月期货每加仑230.13美分,上涨8.43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1月柴油期货每吨78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8.00美元。

  周四亚洲基准原油现货尾随西方原油期货大幅度下跌。3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83.0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85美元。3月布伦特/迪拜原油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4.80美元,3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3.55美元。

  周四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每桶98.1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5美元。柴油市场评估价每桶100.4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10美元。

  周四上海燃料油期货全面下跌。成交量增加而持仓量减少。1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749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33元。08年4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898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93元。08年3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3900元,成交量195764手,持仓量67778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20390手,下午收盘价每吨3864元;结算价每吨3879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03元,交易区间每吨3860-3918元。

  周四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汽油期货全面下跌。12月原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824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890日元,成交量135手;1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658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830手,成交量623手;1月煤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7626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790日元,成交量506手。

  据美国能源部的报告,上周美国原油库存锐减791万桶至3.052亿桶,为2004年9月以来最大单周下降。原油库存在过去7周中有六周下降,目前库存水平为2005年3月以来最低,比近五年平均水平高7%。此外,欧佩克在周三的会议上决定保持产量不变,也推升了油价。

  美国曼氏金融能源风险部门副总裁Michael Fitzpatrick表示:“市场的焦点正转向即将来临的冬季的供给。上周原油库存大幅下降,尽管成品油库存上升,但其中取暖油的库存水平和去年同期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周四1月交付的纽约原油期货再次超过布伦特油价,上涨2.74美元,涨幅3.1%。早盘时延续周三的下跌一度跌至每桶85.82美元,为10月24日以来最低。该油价比去年同期上涨了45%。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周四称,其在南非的德班炼油厂当地时间周四下午3时15分发生火灾。火灾因泄漏导致,尽管在10分钟之内被扑灭,但仍将导致该炼油厂损失40%的产量,且预计三周之后才能完全恢复。

  该炼油厂日处理原油12.5万桶,此次火灾已经是一个月内发生的第二起。11月19日,因一储油罐遭雷击引起的大火燃烧了三天,给该炼油厂带来1780万美元的损失。据彭博通讯社的资料,南非的石油主要从沙特、伊朗和尼日利亚进口,马石油在南非市场提供26.5%的汽油供给。

  尼日利亚能源部长Odein Ajumogobia周四称,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动荡和油田关闭已经导致该国减少了90万桶原油日产量。其中50万桶是因尼日尔三角洲的军事袭击造成,另外40万桶则是“技术性中断”。他还补充说,这90万桶即为尼日利亚可以迅速恢复的潜在产能。

  欧佩克周三阿布扎比举行的会议上决定维持当前原油产量不变,拒绝了原油消费国提出的提高产量以将油价控制在90美元/桶以内的建议。其10国产量配额仍为2725.3万桶/天。厄瓜多尔和安哥拉被分别分配了为52万桶和190万桶的产量配额。除伊拉克以外的欧佩克12国总产量配额为2967.3万桶/天。欧佩克同时决定,明年2月1日再次召开会议考虑这个问题。

  纽约油价在达到历史最高的99.29美元之后的两周之内下跌了超过10%,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分析师Julian Lee说:“过去两周油价下跌的部分原因是出于市场对欧佩克将会增产的预期,油价中这部分的下跌必然将会出现反弹。”

  国际能源署表示,欧佩克维持现有产量不变的决定可能会使石油市场继续存在担忧情绪。其执行总裁田中伸男表示,目前市场仍对原油供应增加的可持续性表示担忧,欧佩克的原油供应体制应当更为灵活。

  根据最新消息,12月5日由欧佩克12个成员国加权平均价计算得出的该组织一揽子价格为每桶85.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0.17美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