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库存上升 周二欧美原油期货跌至4周最低

   2008-01-17 中国化工网中国化工网

53

核心提示:  上周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受此影响周二纽约油价跌至4周以来最低。周二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2月期

   上周美国原油库存上升,受此影响周二纽约油价跌至4周以来最低。周二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2月期货每桶90.84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06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2月期货89.75美元,下跌1.23美元;纽约取暖油2月期货每加仑251.84美分,下跌2.88美分;RBOB汽油2月期货每加仑227.83美分,下跌3.09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2月柴油期货每吨780.5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8.00美元。

  美国能源部报告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426万桶至2.871亿桶,为近九周以来首次上升。主要因较暖天气和经济发展减缓抑制了需求及进口增加。上周美国原油进口为1040万桶/天,比前一周增加了6%。

  法国巴黎银行驻纽约的期货分析师Tom Bentz表示:“全美范围内的库存都有所增加,给油价带来了向下的压力。此前对经济发展不利的消息已经打压了油价。”

  美国原油库存通常在年底因避税原因下降,在第二年年初反弹。A.G. Edwards & Sons驻圣路易斯的分析师Eric Wittenaue表示:“这表明原油库存开始了季节性上升,高于预期的增幅是一个好的开端。”

  上周美国炼油厂开工率为87.1%,比前一周下降了4.2%,为2005年9月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周。花旗集团能源分析师Tim Evans认为:“开工率的大幅下降是此次库存报告中最令人吃惊的数据,看起来就像下一轮的炼油厂维护已被提前。”美国炼油厂通常在每年2月到3月取暖油需求下降时进行维护和检修,为夏季汽油需求高峰做准备。

  美国能源部报告还显示,上周美国汽油库存增加220万桶至2.153亿桶,馏分油库存增加110万桶至1.298亿桶。石油总体潜在需求为2040万桶/天,比前一周下降了3.9%。

  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卡利尔周三称,今年第一季度油价将保持在每桶80到90美元的范围,第二季度石油需求将开始减少200万桶/天。他还表示,如果今年第二季度原油库存回升,欧佩克就不应该增产。

  根据日本石油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下半月至6月上半月,处于年度检修期的日本石油公司旗下的炼油厂将减少21.5%的产能,比去年同期的26%下降19%。闲置产能的下降不但将减少日本从韩国和新加坡的石油进口,还有助于补充处于低谷的日本汽油库存。日本汽油库存在去年9月减少至1993年以来最低。

  日本炼油厂日处理原油能力为489万桶,在亚洲仅次于中国。今年检修期关闭的产能最大为105万桶,去年为125万桶。去年7月一场地震破坏了日本最大的核电站,增加了日本燃料需求。

  国际能源署在周三发布的原油市场报告中称,尼日利亚承诺增产100万桶日产量意在期望扩大欧佩克为其分配的产量配额,而并非反应了其产能的提高。

  尼日利亚目前被欧佩克分配的产量配额为216万桶/天。尼石油部长Odein Ajumogobia在12月6日曾表示尼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90万桶日产量。其中包括2006年2月因军事袭击减少的50万桶和因技术问题减少的40万桶。

  根据最新消息,1月15日由欧佩克12个成员国加权平均价计算得出的该组织一揽子价格为每桶88.49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13美元。

  周三亚洲基准原油现货随西方原油期货下跌。4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84.9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35美元。4月布伦特/迪拜原油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4.55美元,4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每桶差价5.20美元。

  周三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每桶100.2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75美元;柴油市场评估价每桶104.3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75美元。

  周三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全面暴跌,成交量增加而持仓量下降。3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899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18元。08年4月期货结算价每吨3986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15元。08年5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4080元,成交量122780手,持仓量39552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14930手,下午收盘价每吨4014元;结算价每吨4018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39元,交易区间每吨3968-4093元。

  周三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和成品油期货全面下跌。1月原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962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130日元,成交量56手;2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6602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250手,成交量284手;2月煤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6945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100日元,成交量305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