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油再破前高 工业品整体走强

   2008-02-22 每日经济新闻王璐

26

核心提示:继周二盘中破百之后,周三NYMEX3月原油突破前一交易日的高点,并再度收在百元以上,至100.74美元/桶。供应

   继周二盘中破百之后,周三NYMEX3月原油突破前一交易日的高点,并再度收在百元以上,至100.74美元/桶。供应忧虑、美元疲弱以及投机资金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油价飚高。原油破百,不仅支撑了黄金以及燃料油、橡胶等工业品期货,而且令具备生物燃料概念的植物油、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同样走高。

  基金进场推高原油

  周二NYMEX3月原油收在百元以上,周三继续走高,收涨0.73美元至100.74美元/桶。新的近月4月合约走势最高亦升至100.86美元/桶。美联储公布的1月会议记录显示出对美国经济下降风险的担忧,使市场预期其将继续降息,美元有可能将进一步下跌,进而支撑油价。

  市场人士认为,与日俱增的供应忧虑刺激对冲基金大举涌入市场,成为推动油价再破百元的主要原因。这种忧虑不仅来自美国经济下降的风险,还有委内瑞拉宣布中止对美国的原油供应、尼日利亚武装冲突使该国原油产量下降20%、美国得州炼油厂爆炸可能导致该厂关闭两个月、市场传出欧佩克或将减产等因素的影响。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美国经济下滑,这将导致原油需求受到影响,从而使油价长期上涨面临一定阻力。但从短期来看,由于投机资金入场,油价仍将持坚。此外美林证券还指出,80%的原油需求来自新兴国家,全球石油日需求目前仍达140万桶,使油价存在继续稳步攀升的可能。

  工业品期货普受激励

  油价走高对工业品市场起到激励作用。内盘燃料油期货一周多以来持续上扬,昨日继续小幅收升,沪油0805合约收涨27元至4239元,涨幅0.64%,不过盘中走势震荡剧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19日下发文件规定,自今年1月1日起对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按每升0.2元征收消费税,燃料油按每升0.1元征收消费税,即恢复按法定税率征收。业内人士称,这可能影响到国内燃料油进口,从而推涨现货价格。在原油看涨背景下,沪油后市料将震荡走高。不过沪燃油春节以来已持续上行,目前存在较重的获利回吐压力。

  油价攀升亦促使国内外橡胶价格双双大幅收高。周四TO-COM橡胶7月合约收涨13个点至320日元,涨幅4.23%。沪胶0805合约高开高走,收涨525元至24785元,涨幅2.16%,成交、持仓均较周三大幅增加。除油价带动因素以外,胶市本身的供求状况亦支撑市场。泰国和马来西亚受冬季影响,当地橡胶供应减少;印尼因降雨延迟割胶;印度亦因大雨和曲弓热造成橡胶产量减少4%。同时,橡胶需求仍保持旺盛。市场人士认为,原油走高及日胶强劲使近期胶价具备进一步上涨的动力。

  产量忧虑需求看好铜锌持续反弹

  因连续上涨后遇到获利了结,继周二盘中触及8210美元的高点后,LME期铜周三小幅收低45美元至8150美元,跌幅0.55%;锌更下跌1.64%。但在国内供需状况影响下,内盘基金属则继续走高,并带动LME电子盘上涨。

  上海金属方面,此前一段时期震荡走低的锌价昨日涨势最为强劲,沪锌主要合约多数于盘中涨停,主力合约0805收涨785元至20525元,涨幅3.98%,持仓较此前数个交易日大幅增加,至近9万手。

  尽管雪灾中停产的厂矿已陆续恢复产能,但仍有部分公司继续受到影响,灾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忧虑逐渐浮现。昨日云南两主要锌业上市公司先后发布公告预警。驰宏锌锗(600497行情,股吧)称因恶劣天气导致生产用电紧张,自2月11日起对曲靖生产区铅锌冶炼部分设备停产;罗平锌电(002114行情,股吧)亦因供电问题导致富乐矿山停产。上市公司一季度业绩均将受到影响。

  世界金属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锌市料将过剩156,000吨,锌价长期难有作为。但短期内,业内人士担忧还会有更多公司在灾害中受到损失,因此预计这将支撑近期锌价反弹。

  沪锌亦带动沪铜在盘中震荡走高,主力合约0805收涨880元至67550元,涨幅1.32%。库存的连续下滑已促使国内外铜价自1月底2月初起连续走高。伦铜周三继续减少2725吨,目前库存为137,625吨,已达到去年10月来最低水准。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在连续上涨创出新高后,铜价面临的回调压力较大,尤其是伦铜突破8000美元后,预计将进入震荡整理区间;且美国经济增长忧虑仍然存在,随时可能影响市场走向。但库存持续走低仍使市场对后市抱有信心。国内灾后重建过程中,铜需求将出现较大增长,预计近期国内消费也将逐渐启动。据国际铜业研究组织日前公布的数据,2007年1-11月全球精炼铜出现14.9万吨的供应短缺,而上年同期为过剩10.4万吨,基本面上铜价仍具备较强支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