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不敢减产 油价盘中大跌逾4%

   2009-03-17 上海证券报本站专稿

45

核心提示:受到欧佩克宣布暂不减产的消息打击,国际油价昨日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  分析师指

      受到欧佩克宣布暂不减产的消息打击,国际油价昨日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

  分析师指出,有部分迹象显示,欧佩克过去几个月实施的减产措施已经开始初现成效。不过,考虑到目前世界经济前景依然高度不确定,今年油价的均价应会远低于往年,短期内市场可能持续震荡。

  市场作出负面解读

  截至昨日北京时间16时51分,纽约4月原油期货报44.08美元,跌幅近5%,此前一度跌破44美元,至43.62美元附近。上周五,油价同样走低,收报46.25美元。

  分析师表示,油价如此大跌主要受到15日欧佩克会议决定维持产量不变影响。之前市场对本次会议存在进一步减产的预期,油价也一度在上周单日飙升11%,至47美元上方的一个月高点。

  总体上看,目前分析师和投资人都认为今年的油价不会像过去两年那样“疯狂”。就现阶段而言,由于经济基本面还难以看到明显改观的迹象,所以油价更可能呈震荡格局,但也没有太多人认为油价会重陷大跌。

  事实上,在去年年底跌至近30美元的低点后,国际油价过去一个月中一直在震荡盘升,2月下旬开始油价更连续拉升。

  对此,有分析认为,前几周油价连续走高可能有几重原因,一是美元在连续上涨后出现回调,进而带动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上涨;其次是欧佩克过去几个月的减产措施的效果可能已开始显现;另外还有对于经济复苏的预期。不过,这三点的中的任何一个都还不能确定。

  汤森路透最近的调查显示,分析师预计今年纽约原油期货的均价大概在52美元附近。彭博社的调查则显示,分析师预期纽约原油期货今年第二季度的均价可能在49美元左右。不过也有人较为乐观,亿万富翁投资人、知名对冲基金经理人皮肯斯就表示,今年油价平均将达到75美元。

  欧佩克害怕得不偿失

  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世界经济面临二战以来首次全年负增长的不利大背景下,欧佩克不敢减产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包括欧佩克老大沙特在内的成员担心,进一步宣布减产可能加重衰退,最终令石油需求更加疲软。

  正是怀着这种担忧,15日的欧佩克第152届石油部长会议决定,维持该组织原油日产限额不变。当天欧佩克石油部长们在维也纳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磋商,可见内部分歧亦很明显。

  在会后会见记者时,欧佩克发言人解释说,欧佩克首先要审查自去年9月以来欧佩克做出的减产决定的执行情况及其对油价的影响。

  分析师注意到,本次欧佩克决定不减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沙特的坚持。据与会代表称,伊朗和科威特等成员曾要求进一步减产,但遭到了沙特的反对。欧佩克各国部长最终同意,安哥拉、伊朗和委内瑞拉等成员国将进一步削减日产量80万桶,推动总产量符合当前减产水平。

  欧佩克同意在5月28日再次召开会议,重新评估市场供求状况。业界预计,在今年年内,随着经济形势和油价波动增加,欧佩克可能还会召开多次会议。

  咨询机构PFC能源公司的原油分析师基什表示,欧佩克可能希望油价保持在每桶50至60美元的区间内,但他们知道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一价格水平对全球经济是难以实现的,或许甚至是不受欢迎的。

  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较2008年下降150万桶,创下25年来最大年度降幅。欧佩克则在13日发表的最新一期月度报告中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将持续恶化,国际原油市场需求预期不容乐观。

  以往减产初现效果

  分析师表示,欧佩克决定暂不采取措施,另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可能是,有初步迹象显示该组织已经宣布的减产措施可能正在发挥作用。

  自去年9月起,欧佩克已经累计宣布减产420万桶,为该组织近50年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产行动。更令人惊讶的是,面对严峻的形势,欧佩克成员这一次对减产的执行力度史上罕见。

  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在上周末的会上表示,迄今欧佩克宣布的减产计划已经完成了79%。受此影响,美国原油库存正开始下滑,油价也从去年12月每桶32美元的低点开始逐渐回升。

  有观点认为,欧佩克最大产油国沙特在执行减产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更有人表示,沙特的实际减产量似乎超过了协议份额。

  本次会议上,欧佩克各成员国一致同意继续严格履行生产配额。沙特显然感觉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减产执行情况还有待提高,一些成员国的实际产量仍然远远超过产量配额。卡塔尔等其他成员国也认同需要加强决议执行力度。

  欧佩克轮值主席、安哥拉石油部长德瓦斯康塞洛斯周日在维也纳接受采访时说,现行的减产措施已令市场有所稳定,不过他认为,目前的油价水平还是太低,不能鼓励产油国和企业对新产能进行投资。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