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继续看空原油市场

   2009-04-24 普氏普氏

39

核心提示:  欧佩克在4月15日进一步下调对世界石油需求的预测,以反映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并警告称经济不确定性、需

  欧佩克在4月15日进一步下调对世界石油需求的预测,以反映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并警告称经济不确定性、需求下降和供应严重过剩(包括消费国库存满仓)将在未来数月内令市场继续受压。

  欧佩克维也纳秘书处在其最新月度报告中称,尽管中美两国的制造业出现一些正面的迹象,从而对市场心态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但总的经济前景依然不乐观,经合组织地区和拉丁美洲、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前景继续恶化。

  欧佩克预计今年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将收缩0.8%,较上月报告的预测值下调了0.6%。

  欧佩克称,目前预计今年需求平均为8418万桶/日,较此前预测低43万桶/日,也较2008年估计需求8560万桶/日下降140万桶/日。欧佩克称:“石油需求正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衰退的打击。”

  欧佩克称:“石油市场基本面也继续走软。2009年石油需求增长已较此前估计向下修整至约40万桶/日,显示需求将进一步下降140万桶/日。”

  欧佩克也将2009年对其自身原油的需求估计从此前预测的2907万桶/日下调至2874万桶/日,但此数字高于其最近的产量水平。据第二手的资料数据显示,欧佩克估计其3月产量为2790.4万桶/日,而今年第一季度产量为2822万桶/日。欧佩克称,连续修正预测值,不仅是因为经合组织石油需求增长出现收缩,也是因为非经合组织国家消费“大幅下降”。

  同时,欧佩克称金融和经济危机正影响供应的增长。欧佩克称:“对非欧佩克供应增长的预测已被下调至30万桶/日,而且由于投资削减导致的项目延期,该预测未来可能有进一步下调的风险。投资削减同时也影响了下游产能的扩张。”

  欧佩克称,需求持续萎缩已导致原油和成品油库存水平均远高于5年平均值,而需求预测的下调已令经合组织地区用于满足未来需求的石油库存水平可达60多天,较去年同期高出7天多,也是1993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该报告并不认为即将到来的美国驾驶旺季可能给油价带来任何的支撑,称汽油需求增长将不足以支持原油价格。报告还称,炼厂开工率低下意味着有足够余地来应付汽油需求的剧增。

  欧佩克称:“在未来数月中,预计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需求萎缩和供应严重过剩将令市场继续受压。”欧佩克还表示,在其5月28日维也纳会议前,将需要进行“密切监测”来估计下半年的可能形势演变。

  欧佩克同时下调了对经合组织发达国家和其他地区的需求预测。对于在这十年内大部分时间需求均强劲增长的中国,欧佩克目前预测其今年需求将微增至801万桶/日,较2008年的估计需求797万桶/日仅增长4万桶/日。

  欧佩克说:“按季度来看,中国的表观石油需求出现2005年第四季度以来首次下降。需求放缓迫使炼油商减少原油加工量,导致炼厂开工率进一步下降。”

  供应方面,欧佩克将对2009年非欧佩克石油产量的预测值下调至5061万桶/日,较此前预测低9万桶/日。

  这意味着非欧佩克供应将较上年增长29万桶/日,较欧佩克此前报告中的估计增幅低8万桶/日。

  欧佩克将全球需求估计值减去对非欧佩克供应的估计值,得出对其自身原油的需求水平。由于对需求估计值的下调幅度超过对非欧佩克供应预测的上调幅度,欧佩克将2009年对其自身原油的需求从此前的2907万桶/日下调至2874万桶/日。相比之下,欧佩克2008年对原油需求的估计值为3081万桶/日。

  根据资料估计,欧佩克称其自身3月原油产量为2790.4万桶/日,较2月的2804.9万桶/日下降14.5万桶/日。受配额约束的11个成员国(不包括伊拉克)3月合计产量从2573.7万桶/日下降17万桶/日至2556.7万桶/日。欧佩克11国3月产量较其产量目标2484.5万桶/日高出72.2万桶/日。

  欧佩克主要成员国沙特阿拉伯3月产量为789.4万桶/日,低于2月的791.5万桶/日,也远低于其配额801.4万桶/日。

  欧佩克没有公布2484.5万桶/日总产量目标下各成员国的具体配额,但普氏计算的分配量显示,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在3月的产量没有超过各自配额。

  欧佩克称:“除安哥拉和伊拉克外,所有成员国的原油产量均出现下降。欧佩克2009年第一季度的原油总产量目前为2822万桶/日。”欧佩克称,在3月份该组织原油产量占全球原油产量的份额从2月的33.6%下降至33.4%。

  近几个月来欧佩克产量一直稳定下降,原因之一是该组织在石油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供应。3月产量估计值远低于欧佩克对今年其自身原油需求的估计值,欧佩克预计其自身原油需求在第一、第二季度和全年分别为2909万桶/日、2846万桶/日和2874万桶/日。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