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下挫 国际油价下跌

   2010-05-10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38

核心提示:因美国股市下跌,周五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周五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6月期货每桶75.11美元,比前一交

   因美国股市下跌,周五国际油价继续下跌。周五收盘时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原油6月期货每桶75.11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00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6月期货78.27美元,下跌1.56美元;纽约取暖油6月期货每加仑207.95美分,下跌3.42美分;RBOB汽油6月期货每加仑212.51美分,下跌3.12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5月柴油期货每吨66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7.00美元。

  市场担忧即使欧元区各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已经通过了总额1100亿欧元(约合14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希腊也仍有可能会债务违约。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已经蔓延至美国股市和大宗商品。周五美国股市大跌,标准普尔500指数跌1.5%,至1110.86点道琼斯指数跌1.3%,至10379.60点。原油期货跟随股市下跌。

  美国维斯研究中心的自然资源分析师Sean Brodrick表示:“欧洲问题影响着全世界交易商的心理,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甚至可能被打断。”

  周五6月交付的纽约原油期货下跌2美元,跌幅2.6%。每桶75.11美元的收盘价为2月12日以来最低。本周的五个交易日中,周一油价一度涨至87.15美元,为2008年10月以来最高;周二至周五则连续四个交易日下跌11.08美元,累计跌幅达13%,为2008年12月19日当周以来最大跌幅。

  同日6月交付的纽约汽油和取暖油期货在最近4个交易日分别累计下跌31美分和26.56美分,累计跌幅达12.7%和11.3%。

  TFS Tradition Energy驻康涅狄格州斯坦福的分析师Addison Armstrong说:“此前油价被严重高估了。考虑到当前基本面,以及欧洲经济发展中的重重阻力,就可以理解87美元显然不是一个理性的价位。”

  美国劳工部周五公布,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9万,远高于经济学家预期的20万,创4年以来增幅之最。但与此同时,失业率再度上升至9.9%,低于分析师预期的9.7%。劳工部指出,失业率上升主要和劳动力总量上升有关。

  目前纽约油价已经跌至200天移动平均线以下,这在2009年5月以来尚属首次。从技术面上看,跌至200天移动平均线以下标志着油价还会进一步下跌。独立技术分析师Jim Stellakis甚至预测,油价还会再跌15美元,至每桶60美元。

  美国原油库存上升也打压了油价。美国能源部周三公布,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276万桶,至3.606亿桶,WTI交付地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地区的库存增加4.9%,从上周的3460万桶增加至3620万桶,为2004年4月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成品油方面,汽油库存增加120万桶,至2.249亿桶;馏分油库存增加增加60万桶,至1.524亿桶。

  据纽约商交所收盘价计算,周五将三桶原油精炼成两桶汽油和一桶取暖油的“3-2-1”利润为每桶12.58美元,比周四下降0.20美元。

  根据最新消息,5月6日由欧佩克12个成员国加权平均价计算得出的该组织一揽子价格为每桶78.52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60美元。

  周五亚洲基准迪拜现货市场尾随前夜西方原油期货继续下跌。2010年7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79.29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3.38美元,6月布伦特/迪拜期现掉换价0.52美元。

  周五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每桶86.6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80美元。含硫量0.5%的柴油现货收市评估价每桶90.70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10美元。

  周五(5月7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结算价普遍下跌,成交量上升,持仓量增加。2010年6月期货结算价每吨4653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66元。2010年8月期货结算价每吨4672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74元。2010年7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4675元,成交量43018手,持仓量25650手;比前一交易日增加748手,下午收盘价每吨4638元;结算价每吨4650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90元,交易区间每吨4620-4680元。

  周五(5月7日)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成品油期货全面下跌。5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4613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870日元,成交量14手;6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92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750日元,成交量262手;6月煤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5543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2360日元,成交量546手;6月柴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576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2900日元,成交量2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