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亚洲溢价”格局出现微妙转折

   2010-05-27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23

核心提示:长期困扰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的“亚洲溢价”问题,或许正迎来积极变化,但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数据显示,这一


   长期困扰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的“亚洲溢价”问题,或许正迎来积极变化,但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数据显示,这一问题短期内未见得有彻底转折。

  据美国《石油情报周刊》(PIW) 统计数据,3月,世界最大石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向亚洲出售的阿拉伯轻质原油的价格,每桶比欧洲买家低6.37美元,科威特与伊拉克也跟进降价。

  这份能源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贸易期刊预计,亚洲买家5月可能也得到了折扣价。但目前尚未得到正式数据。

  《华尔街日报》披露了上述消息,并据此大胆预测,亚洲石油消费者的市场议价权力越来越大,石油“亚洲溢价”的历史格局将出现逆转。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形成了不平衡的售价。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在内的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往往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更高的石油进口价格,“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由此而来。“亚洲溢价”不仅对上述各国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且给各国的能源战略带来掣肘。

  《华尔街日报》援引分析师的判断称,全球石油贸易的根本性变化将很快让亚洲溢价永远成为历史,从而消除亚洲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游戏规则变了,定价的力量天平正在向东方市场倾斜。”普氏能源资讯(Platts)全球石油行业研究主管恩斯伯格(David Ernsberger)说。

  报道分析认为,出现转折的原因,一方面是亚洲各国已积极在中东之外的非洲和拉美扩大了原油来源,另一方面则是持续的需求增长使得能源生产商们不得不重视。

  但事实上,尽管中日韩印等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都在积极拓展石油来源,近年来也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然而,对于约80%石油依靠进口的亚洲来说,“亚洲溢价”问题显然还没有达到“消除”这一乐观的地步。

  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00年至2009年,中国原油消费量由2.41亿吨上升到3.88亿吨,年均增长5.4%,原油净进口量由5969万吨上升至1.99亿吨,进口依存度也由24.8%飙升到51.3%。而中国原油生产却呈现下降态势,2009年国内原油产量18949万吨,同比下降0.4%,相对于2004年至2008年2.3%的年均增速而言,中国国内原油生产增长已经接近极限。中国华中科技大学做出的中国石油战略经济学分析称,由于石油资源的后备储量限制,2010年后中国的石油产量将可能出现衰减。

  与此同时,韩国国家石油公司(KNOC)发布的消息称,韩国今年前两个月中东原油的依存度达到了84.7%,与2009年同期相比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两个月原油总进口量虽然同比下降了16.3%,但主要原因是其国内原油消费量因经济恢复推迟而难见起色。4月,韩国原油进口较2009年同期仅减少0.2%,至7020万桶。

  而在日本,日本财政部统计称,3月份日本原油进口量较去年同期增加4.9%,至1904.0万公升,4月结关后原油进口较去年同期增加4.3%,达到1974万公升。

  此外,印度能源巨头Reliance预计今年原油进口量将增加约22%,来源更倚重中东原油。

  国际能源署(IEA)报告预计,2030年前,中国石油需求将在2008年每日770万桶的基础上增长逾1倍,达到每日1630万桶;而印度石油需求将从2008年的每日300万桶增加到2030年的690万桶。美国能源部则预测,2030年时,亚洲石油需求将占全球总需求的36%,高于目前的29%。

  综合看来,持续增长的需求,以及短时间内难以摆脱的高依赖性,仍将是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亚洲溢价”出现的松动难以发生本质性变化。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