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原油期货第二天下跌

   2010-06-24 国际能源网本站专稿

27

核心提示: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长,房屋预售量跌至历史记录,国际油价急剧回跌。然而美联储决定较长时期维持低利率,欧
    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长,房屋预售量跌至历史记录,国际油价急剧回跌。然而美联储决定较长时期维持低利率,欧元兑美元反弹,抑制了油价跌势。周三收盘时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油8月期货每桶76.3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50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8月期货每桶76.27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77美元。纽约取暖油7月期货每加仑206.84美分,比前一交易日下跌4.45美分;RBOB汽油7月期货每加仑208.23美分,比前一交易日下跌5.12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7月柴油期货每吨658.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4.00美元。

  美国能源信息署认为,截止2010年6月18日当周,美国原油和馏分油库存增长而汽油库存下降。美国原油库存量3.65122亿桶,比前一周增长202万桶;美国汽油库存总量2.17578亿桶,比前一周下降76万桶;馏分油库存量为1.56919亿桶,比前一周增长30万桶。

  尽管美国石油需求总量上升,但是美国关键的燃料需求下降。过去的一周,美国石油需求总量日均1947.7万桶,比前一周高15.5万桶;其中美国汽油日需求量924.1桶,比前一周低9.6万桶;馏分油日均需求量378.4万桶,比前一周日均低6.2万桶。

  美国商务部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5月新屋销售较上月骤降32.7%,跌幅超过预期,年率为30万户。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在美国官方的石油库存公布之后,欧美原油期货下跌2美元以上,纽约轻质原油7月期货盘中跌至75.17美元的低点。

  美联储在结束为期两日会议发布的声明中缩减对经济复苏步幅的评估,并对欧洲债务危机下金融市场动荡发布了谨慎的论调。尽管美联储仍坚称预计经济将继续逐步走出数十年来最严重的衰退,但是美联储预计基准的联邦基金利率将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本稿为中国化工网www.chemnet.com.cn专稿

  国际能源署周三发布了《中期油气市场展望》,预计未来几年全球石油市场供应状况可能好于此前预期,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新项目正在投产,并且原油需求增速也较最近几年略有放缓。石油市场未来几年的闲置石油产能可能要高于去年的预期。国际能源署假设如果全球经济增速接近4.5%,到2015年,全球石油需求的年增幅可能在1%-1.4%,低于2000-2007年的1.7%。如果经济增长年率为3%,到2015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可能达到9000万-9200万桶。预计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8650万桶。该报告中将2009-2015年全球石油日供应预估均值上调30万桶,主要受非欧佩克国家供应拉动。预计到2015年非OPEC国家每日石油供应将增至5250万桶,2009年为5150万桶。

  据纽约商品交易所结算价计算,周三将三桶原油精炼成两桶汽油和一桶取暖油的“3-2-1”利润为每桶10.912美元,比周二减少1.197美元。

  据欧佩克秘书处2010年6月23日发布的数据,周二(6月22日)12种原油组成的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每桶75.11美元,比周一下跌0.85美元。

  周三亚洲基准迪拜现货市场尾随西方原油期货下跌。2010年9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76.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50美元,8月布伦特/迪拜期现掉换价1.45美元;8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1.20美元。

  周三新加坡市场汽油评估价每桶每桶85.3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05美元。含硫量0.5%的柴油现货收市评估价每桶447.7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涨2.50美元。

  周三(6月23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结算价普遍下跌,成交量下降,持仓量减少。2010年7月期货结算价每吨4343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3元。2010年8月期货结算价每吨4336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8元。2010年9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4363元,成交量31842手,持仓量57016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1456手,下午收盘价每吨4386元;结算价每吨4375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15元,交易区间每吨4356-4389元。

  周三(6月23日)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成品油期货全面下跌。6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4275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220日元,成交量11手;7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5446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20日元,成交量462手;7月煤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5412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130日元,成交量825手;7月柴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562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90日元,成交量10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