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周评:美元延续疲软 原油依旧高走

   2011-04-25 中塑资讯中塑资讯

29

核心提示:截至本周(4月18日-4月22日)本周国际原油价格主要以继续走高为主。美国经济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目前经济状况

  截至本周(4月18日-4月22日)本周国际原油价格主要以继续走高为主。美国经济数据显示消费者对目前经济状况的乐观,致使油价受到鼓舞而走高。但同时,美国不断攀升的外债和政治僵局使投资者担忧,这让油价在周二稍有低走。而美元方面,欧元区经济活动意外加快,推动美元兑欧元下挫,美元疲软推动油价上升。周三,油价突破每桶111美元,因备受关注的库存报告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均大幅下降。尽管库存意外下降,但需求前景依然模糊。

  周五(4月21日)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近月原油期货报112.29美元/桶,较上周上涨4.18美元/桶。

  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近月期货报123.99美元/桶,较上周上涨1.63美元/桶。

  原油库存数据信息

  EIA最新周度报告显示,截至4月15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减少232万桶,至3.5697亿桶,分析师此前预估为增加110万桶。此前六周库存连续增加。

  据纽约4月20日消息,美国能源资料协会(EIA)周三公布的周度报告显示,上周美国原油及成品油库存下降,汽油库存连续第九周下降,因美国原油进口量减少且炼厂产能利用率提高。

  汽油库存连续第九周下降,减少158万桶,至2.081亿桶,分析师此前预估为减少150万桶。

  原油日进口量下降518,000桶,至802万桶。俄克拉荷马州库欣原油库存下降770,000桶,至4110万桶,前一周库存创纪录高位。4月15日止当周美国炼厂产能利用率上升1.1%,至82.5%,前一周为81.4%,分析师预期为上升0.8%。4月15日止当周美国馏分油库存减少250万桶,至1.483亿桶,分析师此前预估为持平。

  美国石油协会(API)周二公布,上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667,000桶,汽油库存下降180万桶,馏分油库存减少340万桶。

  原油供应新闻

  科威特石油大臣萨巴赫说,目前全球石油市场仍供过于求。目前的油价上涨主要受到投机和地缘政治的驱动。利比亚石油出口的损失已得到补偿,没有欧佩克克成员国时下在寻求提高欧佩克的产量目标。

  沙特大幅削减了供应。而在此之前,由于欧佩克成员国利比亚爆发内战,导致该国原油出口陷入停顿,沙特于2月底决定增产,将日产量提高约500,000桶。

  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Pemex)表示,4月1-。17日期间原油产量和出口量稳定,总产量仅低于该公司的目标每天260万桶。4月份期间首要石油生产综合厂是墨西哥湾南部日产能84.9万桶的Ku-Maloob-Zaap和日均产能47万桶的坎塔雷尔油田。有争议的陆上项目奇孔特佩克油田的产量首次突破每天5万桶,而3月份为每天4.7万桶,2月和1月份平均每天4.5万桶。

  原油需求信息

  美国石油学会(API)今天在其最新一期的月度供需报告中说,由于不断上涨的汽油价格未能削减经济不断改善之际的燃料消费量,美国3月份原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量同比增加了7.3%。

  高油价打击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和中国的石油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必须在6月前后增加石油产量来阻止油价的进一步上涨。

  日本石油学会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4月16日当周汽油、煤油和柴油库存较前一周分别上升3.5%、6.6%和2.7%。因石油产品库存充裕、天气转暖及主要搜救活动和地震灾区基础设施重建基本结束,日本震后石油需求已经放慢。

  各方评论

  美国经济数据帮助缓解了市场对燃油价格高企将使经济增长放慢的担忧。LindWaldock经纪商RichIlczyszyn表示:“这是我们收到的数据和一些补仓的综合因素”,反映了贸易商结束笃定油价将下跌的动作。他补充道,中东和北非的事件使投资商们警惕着持有合约。他表示:“目前仍存在不确定,大家不想空头度过周末。”

  石油交易员已经对高企的汽油和其他成品油价格有所担忧,TrendmaxFutures的执行董事ZacharyOxman表示,最大的问题是需求破坏。这是价格下跌的最大因素。

  GAGlobalMarkets的经纪商TonyRosado在谈到高企的能源价格时表示,这并没有大幅度抑制需求。由于就业率增加,人们愿意支付这样的价格。

  经济政治因素

  中国央行试图在不到六个月时间内通过四次加息来缓解高企的物价。石油分析师仍担忧不断的加息将放缓中国经济增长,并导致原油需求降低、

  美国企业的强劲财报推高全球股市,令市场风险偏好升温,从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和高息货币不断上涨。然而,美联储的宽松政策与新兴经济体的紧缩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加上债务阴影笼罩美国,美元只能独自神伤。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