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首次月度下跌超过6% 本周或跌破85美元

   2011-06-21 阿里巴巴化工价格库阿里巴巴化工价格库

28

核心提示:6月17日(上周五),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7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货合约报收于每桶93.01美元,全周累计跌幅达到6

  6月17日(上周五),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7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货合约报收于每桶93.01美元,全周累计跌幅达到6.32%。其中,盘中最低达到每桶91.84美元,创出2月18日以来的四个月新低。

    洲际交易所(ICE)8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合约上周五收于每桶113.21美元,全周累计跌幅达到4.69%。

    欧债危机是罪魁祸首

    上周国际油价大跌,主要是受到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

    上周欧盟成员国内部就希腊第二轮援助计划未能达成一致,引发市场对希腊债务违约和欧洲经济的恐慌与担忧。17日,欧盟各国财政部长宣布将在卢森 堡举行会议,继续就针对希腊的新救助方案的结构展开讨论,德国和法国也示会向希腊伸出援手,但这没有缓解市场的忧虑,原油市场继续下挫。

    虽然希腊政府已经宣布重组内阁,并任命原国防部长韦尼泽洛斯为新财长,但投资者担心的不是希腊经济本身。投资者担心的是一旦希腊出现违约,债务 危机将会扩散至欧元区的其他大国。国际评级机构穆迪6月17日表示,或将下调意大利主权信贷评级。这加深了投资者对欧债危机扩散的担忧。

    另一方面,近期美国经济复苏情况并不乐观。

    根据媒体资料显示,高盛集团在其上周五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将今年第二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预期由3%下调至2%。据悉,高盛集团 本次下调美国季度经济增速的幅度高达一个百分点,理由是就业市场再度低迷和制造业活动显著放缓,而美国4月和5月的经济数据相也证实了这一点。

    高盛报告出炉后,针对这一美国经济态势的看空信号,当日一度升至每桶99.30美元的纽约商交所8月原油期货合约价格显著回落至每桶93.01美元,甚至一度跌至每桶91.84美元的低位,几乎完全回到去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每桶91.38美元的收盘价。

    美国媒体指出,高盛报告做出的2%的预期,较美国第一季度仅1.8%的GDP增速已有所反弹,国际油价在这种情况下仍显著下挫,显示出原油市场 对经济复苏态势与预期之间的落差更为敏感。此前在上周三,美国能源情报署(IEA)宣布之前四周全美原油需求下滑3.2%的消息,就造成当日国际油价日跌 幅超过4%。

    此外,IMF警告称,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增速意外放缓对全球经济复苏构成的威胁大于之前的预期。IMF将今年全球经济增幅预期小幅下调至4.3%,并将美国经济增幅预期下调了0.3%,至2.5%。

    本周或触底每桶85美元

    对于原油价格未来走势,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油价将呈现“近弱远强”的格局。

    本周欧盟将举行讨论欧洲债务危机解决方案的一系列会议。此外,本周还将举行美联储议息会议。因此不少市场人士认为,本周油价将较为动荡。美国当地分析师也指出,即便上涨,本周油价也只有非常有限的上涨空间。

    南非标准银行分析师表示,短期内看空原油价格,目前驱动原油市场价格走高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全球经济的健康程度。因此,预计全球经济的疲软将成为近期油价越来越明显的下行风险。

    有分析人士指出,从技术图形上看,国际油价跌破95美元之后,下方的密集成交区在85美元附近。

    息旺能源分析师储节旺对媒体表示,美国经济数据及其预期不佳,对国际油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6月底之前的一段时间,国际油价仍有可能继续下跌,甚至考验每桶85美元关口。但只要美国不收紧货币政策,美元走弱,世界经济不重新陷入衰退,国际原油价格将会在高位运行。

    就目前美国原油基本面情况来看,并没有太多的利空消息。据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两周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出现连续大幅减少。在上周公布的报告中,各大机构依然看好原油需求。国际能源署(IEA)在中期报告中称2010年~2012年,油市将比预期更加紧张。

    但出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考虑,IEA正在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加大施压,呼吁OPEC将2011年原油日产量上调40万桶,至3010万桶。

    巴克莱资本认为,主权债务担忧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都导致了原油市场低迷,掩盖了原油相当积极的基础面,该行预计第三季度原油供应缺口会进一步加大,而且全球库存和闲置产能不断下降。

    对于更长远的价格,高盛在近期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原油期货的调整为投资者提供了买进良机。高盛预计纽约原油期货将在未来6个月里上涨至每桶115美元,在12个月后上涨至每桶126.5美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