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经济数据影响 周五国际油价大跌

   2011-08-01 财经网财经网

114

核心提示:周五(29日)公布的美国GDP数据令人大跌眼镜,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幅度从1.9%大幅度下修到0.4%,这是自4月

  周五(29日)公布的美国GDP数据令人大跌眼镜,美国第一季度GDP增长幅度从1.9%大幅度下修到0.4%,这是自4月份以来美国四次估测第一季度GDP数值;同时公布的第二季度GDP第一次估测为增长1.3%。在分析师预测的1.1-2.1%范围之内,但是也显现出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受此影响,国际油价急速下跌。美国债务谈判久拖不决,已经接近违约期限,也给市场蒙上阴影。周五收盘时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轻质原油9月期货结算价每桶95.7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74美元;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9月期货结算价每桶116.74美元,下跌0.62美元;纽约取暖油8月期货每加仑309.62美分,下跌0.90美分;RBOB汽油8月期货每加仑311.29美分,下跌0.47美分;伦敦洲际交易所8月柴油期货每吨971美元,下跌8.00美元。

  据纽约商品交易所结算价计算,周五将三桶原油精炼成两桶汽油和一桶取暖油的“3-2-1”利润为每桶34.808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上升1.442美元。

  过去的一周,纽约商品交易所轻质低硫原油首月期货净跌4.17元,跌幅4.18%;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首月期货每桶净跌1.93美元,涨幅1.63%。

  美国商务部周五发布数据显示,美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3%,此前接受,媒体调查的分析师预期为增长1.0-2.1%。美国商务部还将一季度GDP由初值1.9%向下修正至0.4%,这进一步打击了市场对近期经济强劲增长的预期。然而这次发布的美国第二季度GDP数据只是初步估测,8月下旬和9月下旬还将对该数据重新修正。

  美国还有四日就将触及举债上限,共和党力推的削减预算赤字计划暂时无法在国会通过,美国面临有史以来首次评等可能遭下调。如果截止8月2日前仍未能上调举债上限,美国经济再现衰退的风险增加。周五美元汇率下跌,纽约尾盘欧元兑美元报1.4382,比周四上涨0.4%。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已经失去动能,美国债务问题困境重重,从经济成长、财政和货币政策角度来看,美元吸引力越来越低。美联储正在考虑进一步刺激措施。

  高油价抑制了需求。美国能源信息署周四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底开始的夏季驾车旅行季节美国汽油需求降至10年以来最低。

  沙特阿拉伯和安哥拉增加产量,欧佩克7月份原油产量可能增至近三年的最高水平。7月份欧佩克12个成员国总产量均值预计为日均3007万桶,高于6月份修正值每日2981万桶,也是2008年10月以来最高水平。因而利比亚减产的影响已经荡然无存。

  对美国墨西哥湾油气生产可能受扰的担忧缓和,热带风暴Don接近得克萨斯州沿岸。在美国墨西哥湾地区的油气公司撤出的员工已经重返墨西哥湾的海上平台。美国海洋能源管理局统计,截止周五当地时间中午美国海湾地区有12%的石油产量和6.2%的天然气产量关闭。2010年墨西哥湾原油产量占美国原油总产量的30%。年产量超过了6.06亿桶。天然气产量占美国总产量的7.2%。

  7月28日由欧佩克12个成员国加权平均价计算得出的该组织一揽子价格为每桶113.36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05美元。

  周五亚洲基准迪拜原油现货市场尾随西方原油期货电子盘继续下跌。9月/10月正差价每桶-0.31美元。2011年9月交货的迪拜原油现货收市时每桶111.8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0.85美元。9月布伦特/迪拜期现掉换价5.55美元;9月WTI/迪拜期现掉换价-14.65元。

  周五新加坡95号汽油现货评估价每桶126.67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1.69美元。含硫量0.5%的柴油现货每桶每桶129.00美元,下跌0.60美元。

  周五(7月29日)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期货结算价全面上涨,成交量上升,持仓量减少。2011年8月期货结算价无交易。2011年10月期货结算价无交易。2011年9月期货交易活跃,开盘价每吨5059元,成交量4852手,持仓量21126手;比前一交易日减少2220手,下午收盘价每吨5075元;结算价每吨5072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涨15元,交易区间每吨5057-5082元。

  周五(7月29日)东京商品交易所原油和成品油期货全面下跌。7月原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5518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00日元,成交量334手;8月汽油期货收盘每立方米725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370日元,成交量845手;8月煤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648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下跌了30日元,成交量416手;8月柴油期货结算价每立方米68100日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了100日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