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整合完成在即 化企担忧添垄断

   2011-07-11 中国化工报中国化工报

28

    继山西省完成煤炭资源整合后,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全国主要产煤省区,陆续启动了各自的煤炭资源整合计划。按照《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到2015年,大型煤矿煤炭产量要占全国煤炭总产量60%以上。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工业的发展牵动各方神经,特别是化工行业。

    煤企整合加快

    2005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到2009年底,山西省矿井已由2005年的2600多座减少到1053座,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130个。

    2010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国务院的这一决定,助推全国主要产煤省区资源整合明显提速。

    河南省提出到2010年底,形成3个产能5000万吨的骨干煤炭企业集团,全省煤矿数量压缩1/4。

    陕西省计划用1~2年时间,将全省煤矿数量由661个减少到400个,形成1~2个年产亿吨、3~5个年产3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及一批30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

    山东省计划实施“6+1”煤炭重组模式,即作为龙头企业的兖矿集团保持不变,将枣庄矿业、淄博矿业、新汶矿业、龙口矿业、肥城矿业、临沂矿业等6个省管煤炭企业联合组建成立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国内最大煤炭航母。

    河北省要求到2012年年底,全省所有煤矿单井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以上(含),煤矿数量由2010年的273处减少到200处以内。

    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从2011年到2013年底,通过兼并重组,全自治区煤炭企业将从现有的353家减少到80~100家,形成1~2家亿吨级、5~6家5000万吨级、15~16家千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

   “从目前各地出台的计划和煤炭资源整合的进度看,到2015年,千万吨级以上企业的煤炭产量,将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5%以上。”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副理事长张绍强说。

    这场在全国铺开的煤炭资源整合,将会给煤化工行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一种观点认为,整合后,全国煤炭资源回采率、煤炭开采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以及生产效率将明显提高,矿难事故将大幅减少。这有利于增加煤炭供应,平衡供求关系,稳定煤炭价格,对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教授级高工吴式瑜举例说,山西柳林和贵州六盘水地区是我国优质炼焦煤产区。根据“九五”的资源勘探结果,两个地区的优质炼焦煤可供开采80年以上。但经过“十五”至“十一五”的无序开采,这里已经千疮百孔,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和浪费,剩下的资源量40年都难以维系。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地区十分普遍。如果再不加以规范和控制,后果难以想象。因为优质炼焦煤是用来生产一级冶金焦的原料,这对一个国家的国防、航空、航天、海运、铁路,以及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0年,我国进口炼焦煤4727万吨,创历史纪录。如果对乱挖乱采再不加以限制,将导致国内炼焦煤资源过早枯竭,不得不大量依赖进口。届时,包括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等主要炼焦煤出口国,就会“卡”我们的脖子,使我国炼焦煤进口步铁矿石、钾肥进口后尘。

    近年来,一些化工企业因为缺少煤炭资源,纷纷与煤炭企业合作。

    化企最忧垄断

    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煤炭资源整合给化工行业将带来负面影响。

    四川化工控股集团副总经理罗庆洪、河南金鼎化工公司总经理王习志,以及榆林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总经济师胡克鹏均表示,从山西省的经验看,在煤炭资源整合阶段,关停中小煤矿较多,而新矿井又难以尽快达产达标,导致全国煤炭产量减少,价格上涨,甚至引发“煤荒”。比如,山西省兼并重组工作力度最大的2009年,其煤炭产量仅6.14亿吨,在全国煤炭总产量同比增加2亿吨的情况下,该省煤炭产量同比反而减少了4100万吨。这直接导致2009~2010年,全国无烟煤供应紧张、价格飙升。到2010年,由于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加快了煤炭资源整合步伐,导致2011年春节前后全国上演了史上最严重、波及范围最广的“煤荒”,不少化工企业甚至因无煤可用而停产。

    煤化工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贺永德提醒企业,根据《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草案)》,全国煤炭总产量年均只增长1亿吨,仅为“十一五”的一半。而根据焦炭、电力、化工等相关行业的规划,“十二五”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这将导致煤炭供应长期紧缺,支撑煤炭价格保持高位运行或持续上涨。化工企业仍将遭遇高价煤、高成本与产品因产能过剩价格难以上行的双重打压,微利甚至亏损经营。

    一些企业还担心,完成整合后,煤炭工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大型企业的煤炭产量将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5%以上,基本形成1~2个或3~4个大企业控制1个省区煤炭资源的格局。届时,面对整合后日益强大的煤炭企业,化工企业在饱受石油、天然气垄断之苦之后,将不得不直面煤炭这一新的垄断行业,承受更大的成本压力。化工企业今后在与煤炭企业进行价格谈判时,将更加被动,更加弱势。尤其当煤炭供应紧张时,不排除少数煤炭企业凭借自己控制的煤炭资源与市场份额,哄抬物价,加重煤化工企业的负担。

    “这种局面出现的可能性极小。”陕西煤监局机关党委副书记明创森等专家对化工企业的担忧给予否定。他们表示,煤炭资源整合不可能形成新的垄断行业,也不会推动煤炭价格大幅上扬。因为与石油、天然气的高度集中不同,煤炭企业点多面广,即便完成整合,全国也有成百上千家企业,企业主体有中央企业、地方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有民营企业,各方利益不同,很难形成类似中石化、中石油那样的利益同盟,缺乏垄断的条件和基础,自然不可能对煤炭市场及价格进行垄断。相反,由于各地区、各企业都想发展经济、争夺市场份额,一旦资源整合结束,产能释放,市场供大于求,相关企业还可能竞相压价,打压煤炭价格回落,使包括化工企业在内的相关企业受益。

    但一直饱受原料之苦的化工企业,对来自煤炭行业的安慰并不轻信。

    如何趋利避害

    对此,专家们建议化工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趋利避害,争取主动。

    一是尽快争取煤炭资源。“资金实力较雄厚的化工企业,应在布局煤化工项目时,向当地政府申请配备相应的煤炭资源。这不仅能解决新项目的煤炭供应问题,还可缓解企业老装置的煤炭供应压力。”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尚建选这样建议。

    二是借机与煤炭企业合作,通过参股、入股或合作经营的方式,掌控一定的煤炭资源。明创森分析认为,目前,全国都在开展煤企购并,大企业在兼并重组小煤矿企业时,不仅要支付后者剩余资源的转让费,还要对这些矿井进行安全投入与扩能改造。虽然近几年煤炭企业“不差钱”,但根据各省区的规划,一个大型国有企业,往往要“吃掉”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企业,所需资金巨大。而煤炭企业又不大乐意与实力相当甚至更强的电力企业联姻,以防止自己处于从属地位。这正好给化工企业提供了机会。尤其那些中等民营煤矿企业,资金紧张,贷款难度大,不做大又面临被“吃掉”或重组的危险,更期望通过联合重组或股份制改造,壮大自己的煤矿规模,建成上下游一体化企业集团。化工企业应抓住机遇,与其联手,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

    吴式瑜也认为,无论煤炭企业还是地方政府,都不大乐意单纯地挖煤卖煤,而希望通过煤炭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发展煤化工无疑更符合这些煤炭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口胃”。化工企业应积极与其接触,争取成为其合作伙伴,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以获取价格稳定、供应可靠的煤炭资源。

    另外,专家们也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煤化工产业的重点是进行工业化示范,而非大规模发展煤化工。这意味着企业要想上马煤化工项目,遭遇的政策风险越来越大。与其那样处处受制于政策、受制于煤炭市场和产品价格,还不如主动放弃那些前景不明的煤化工项目。如果大多数化工企业都这样想、这样做,使煤化工热“凉”下来,对煤炭的需求就会减少,就可能改变煤炭市场的供求关系,为化工企业赢得更多定价话语权,将煤炭资源整合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