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货计价或美元与人民币并行

   2012-06-02 中国经济导报马芸菲

29

核心提示:  “推进原油期货最困难的就是确定计价货币,现在最有可能的是美元与人民币双币种并轨的形式,企业可以从

  “推进原油期货最困难的就是确定计价货币,现在最有可能的是美元与人民币双币种并轨的形式,企业可以从自身的成本和汇率风险考虑,进行自主选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随着国内原油期货的合约草案出炉,中国原油期货推行的诸多细节逐步明朗化。但除了已经确定的以中质含硫原油为交易品种、采取实物交割、保税交割以及净价交易等要素外,计价货币与结算货币的最终确定依旧“疑云重重”,“不管怎么样,这些困难目前都是小事,都可以解决,相信原油期货在2012年推出是没有问题的。”参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合约草案市场调查的分析师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两种货币并行为哪般?

  为何计价货币如此重要?因为一个属于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对中国而言弥足珍贵,也是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尝试和努力的梦想。这个梦想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开始以金融手段为自己争夺在国际原油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代表了中国开始以一种新的形式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更代表了人民币在不断努力走向国际化以及上海向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迈出的重要一步。所以如果中国自己的原油期货市场仍是以美元计价、美元结算,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在其中得到应有的推进和体现,那么这个美丽的梦想就至少破灭了一半。

  “之前一直在提用美元计价,但今年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大大提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这一点从中日刚刚宣布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就可以看出。之前之所以用美元计价是因为在人民币国际化不太成熟的情况下贸然用人民币计价会带来非常大的风险,但现在国家显然在这方面是有所准备的,包括风险的规避等等,再加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采取人民币计价也显得越来越现实。”张茉楠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既然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程度,我们为何不能采取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结算?人民币比美元究竟“输”在哪?

  对此,张茉楠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像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与日韩等于有密切贸易往来的国家进行的贸易互换等双边互换都还是区域性的,如果在欧洲、在美国,很少能有企业和中国企业用人民币结算,他们更愿意持有美元。并且在现在全球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大家的避险情绪占主导地位,所以从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角度出发,也会更倾向于使用美元。虽然之前人民币一直在升值,但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是逐步增强的,并且随着全球资本的回流,尤其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对美元是大幅度贬值的,像印度的货币卢比近日就出现了大幅的贬值。而人民币目前也已经连续四个月对美元出现贬值。但每个国家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也会出现一些企业觉得在中国进行交易用人民币更好更便利。不同的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持有债权和债务的企业、不同商品结构、不同贸易规模的企业对不同币种的计价都会有自己的考虑。更何况人民币目前也还不是完全自由的可兑换,所以允许他们用不同币种计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无论是采用美元计价还是双轨制,都只是过渡时期的过渡手段,不管这个过渡期有多长,最终一定是要走向人民币计价,人民币结算,否则推行原油期货就失去了原来的本意。”

  提“中国价格”为时尚早

  如果说推行原油期货是为了争夺定价权,那么从之前我国推行的黄金期货和部分农产品期货对定价权的作用来看,前景并不乐观。“如果说推了原油期货就能把定价权抢回来,那是不现实的。原油期货对定价权来说至关重要,但也只能说你参与到了规则的制定中,但能否在规则中起到主导作用,现在说还为时尚早。”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相关专家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推原油期货对定价权来说不可能马上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际上发达国家的定价权也是伴随着它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崛起的历史过程发展起来的,它绝非一蹴而就,一两年就能获得的权利。比如美国,它的定价权的获取也是随着它的石油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其他衍生品市场联动而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定价权体系。但在中国,这些领域的发展还处在做"加法"的阶段,还没有达到做"乘法"的发展阶段。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能做期货,但能不能利用杠杆作用来放大你在全球贸易和贸易结算中的需求和作用。现在国家已经意识到我们如果只做实体经济、只做产业不可能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张茉楠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从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大宗商品交易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都存在着金融化的趋势,它们的价格与供求的关系越来越远,对此,张茉楠说:“之前它们的交易大都以贸易的形式,而现在则逐步倾向于金融与贸易复合的大宗商品定价权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目前只能去积极地参与,但说到"夺取"或马上成为定价权中心确实还不太现实。以目前国内很多的期货市场来看,都还处在"国内市场国外化"的程度,并不是真正的国际化市场,很多商品只是说我们的企业或是跨国公司在国内的企业来做期货交易,并没有成为全球的一个离岸市场。我们"触角"和影响力还停留在部分区域,尚未延伸到全球领域,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样的。”

  世界是平的 为何油价却“不平”?

  当中国油价与国际接轨,“亚洲溢价”就成了不可忽视的不公平因素。近年来,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普遍对中东原油依存度较高,反而美国和欧洲的油源较为分散,比如美国有来自南美、加拿大、墨西哥的原油作为主力油源,欧洲有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作为稳定油源,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欧美的销路,中东国家降低价格也是必然的。而对于亚洲这样需求较为单一的国家,再加上政治因素,抬高价格也仿佛理所应当。但这种不公平的现象还会持续多久?平等,是迟来,还是根本不会来?

  “亚洲溢价在短时间内肯定是解决不了,但从大趋势看,在未来会有所缓解。其实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石油的定价中心转移到亚洲国家,那么亚洲溢价不就很好解决了?但就像之前提到的,目前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很多新兴经济体都还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很多国家还需要时间来走完工业化的道路,所以对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需求肯定比欧美发达国家要大得多。从另一方面来看,欧洲由于非常严重的债务危机,经济下滑严重,很自然地就降低了对能源的需求,并且一直以来,美国都是资源的全球需求大国,但现在美国的能源独立和对页岩气的革命都使美国现在对于整个石油的依赖大大降低,而且美国目前的自给率随着金融危机是在逐年提高,页岩气的开发也能大大降低美国的生产成本,甚至包括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国家都在开发清洁能源。所以他们很有可能逐步从能源的需求方变为能源的出口方,2010年美国就已经成为石油产品的净出口国。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亚洲市场对于争取能源的压力,或者说为亚洲国家争取话语权带来一定的机遇。”张茉楠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

  机遇的确恰逢其时,但我们能不能抓住?“这种对于能源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和自身的实力,和整个国家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即便是整个能源需求和经济发展的中心都在由西向东转移,但新兴经济体能不能真正成为定价中心还是和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张茉楠说。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