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大规模的原油东运是从玉门油矿开始的。
国际能源网讯:1952年,玉门的原油产量达到14万吨。1953年原油产量继续大幅度增长,除一小部分自炼外,绝大部分原油要运到内地沿海几个炼油厂加工。
1953年兰新铁路修到兰州以西的打柴沟,距离玉门油矿还有662公里。西北石油管理局决定,用汽车把玉门原油运到火车站,再转运到内地各炼油厂。1953年10月,以石油工程第一师第三团为主力组建了玉门矿务局运输处,1200人、520多辆车承担了历时近3年的艰难原油东运任务。
玉门原油东运是一项综合性的浩大系统工程。玉门矿务局运输处进口了503辆大型柴油车,由宝鸡机械厂等制作了各类规格的车载油罐。运输处先后派出200多辆运输车,为玉门油矿原油东运建站、修路、造桥等运送大批物资。玉门矿务局协助地方公路部门对玉门油矿至打柴沟662公里路上147座大小桥梁、700多个涵洞进行整修加固,对沿途的泛浆、洪水路段进行整治,保障大型车辆通行的安全。
1953年11月1日,玉门原油东运剪彩仪式在玉门油矿举行,拉开了原油东运的序幕。
满载原油的车辆沿河西走廊川流不息、浩浩荡荡地行进。600多公里运输线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冬天,这里风沙弥漫寒气逼人。夏天,河西走廊烈日当头,驾驶室内像蒸笼一样。行车途中的食宿也是困难重重,运输队员风餐露宿,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帐篷里,睡在铁板上。早上起来,铁板上还结着一层薄冰。原油运输初期,大家还吃过没有油盐的饭菜。
刚开始运油,运输队员对柴油车性能不熟悉。由于路况艰险、驾驶技术培训时间短,运输队员饱尝艰辛,有的队员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为了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玉门矿务局副局长张复振1954年3月兼任运输处处长。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运输处制定了聘请外国专家进行汽车驾驶和修理技术指导、对驾驶员和修理工分批轮训、对车辆进行强制保养、狠抓安全生产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等6项具体措施,有效扭转了被动局面,为原油东运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坚实保障。
1956年7月1日,兰新铁路玉门段火车开通,结束了原油靠汽车东运的历史。1953年11月1日开始到1956年6月30日结束,两年8个月的时间,玉门矿务局运输处运送原油22万吨,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交给的玉门原油东运任务。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