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WTI原油12月期货周五(10月30日)收涨0.53美元,或1.15%,报46.59美元/桶,本周上涨4.13%。伦敦方面,布伦特原油12月期货周五收涨0.76美元,或1.56%,报49.56美元/桶,本周上涨3.13%。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表现疲软,美元承压下行助油价急升至2周高位,同时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连续9周减少也进一步为油价提供了支撑。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触及47.03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低触及50.00美元/桶。
基本面利好因素:
美国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30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减少16座至578座,实现连续第9周减少,触及到2010年6月18日以来最低,也是过去4周内的最大减幅。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自9月出开始逐渐减少,同比减少了1004座,过去9周内总共减少了97座。
美国9月个人收入月率低于预期,较前值下滑,增幅创今年3月以来最低;受收入增长几近停滞拖累,美国9月个人支出月率也表现疲弱,录得8个月以来最小增幅,暗示出美国国内需求在近期的强势增长后开始显示出冷却迹象。同时美国三季度GDP初值年化季率增幅稍逊预期,虽然上周美国初请失业金数据仍然维持在40年低位附近。近一个月以来的初请失业金数据继续保持稳定,为10月非农报告带来一些乐观的估计基础。但日内公布的美国成屋签约再次意外下滑,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现状。美元走弱为油价提供了部分支撑。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337.6万桶,分析师预计为增长340万桶。汽油库存下降113.7万桶,预测为下降81.7万桶。包括柴油和取暖油的精炼油库存下降295.1万桶,预测为下降170万桶;美国原油日均进口下降41.7万桶。同时库欣库存减少了78.5万桶。美国原油库存增幅略小于市场预估,且库欣原油库存录得4周以来最大降幅。此外,美国8月原油日均产量下降4.5桶至932.4万桶,油价获得支撑实现强劲反弹。
外媒日内调查结果显示,10月份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原油产量环比小幅下降,因沙特和伊拉克产量下降抵消了非洲成员国的产量增长。此次调查基于船运数据、原油公司数据、OPEC官方资料以及能源咨询公司信息。具体结果显示,10月份OPEC日均原油产量为3164万桶,略低于9月份日均产量3176万桶。
欧元区10月经济景气指数升至105.9,好于预期值105.2,且创2011年6月来最高水平。近期数据显示,尽管中国经济趋缓,新兴经济复苏存疑等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犹存,但是欧元区经济复苏仍然处于正轨,这有利于原油需求的回升。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10月23日)再次无预警实施“双降”,宣布下调存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消息公布后,股市上涨以及市场风险情绪急剧攀升为油价提供了部分支撑。
基本面利空因素:
10月21日发布的EIA周报显示,美国商品油库存在过去一年内增长了1.65亿桶,或14.5%。美国原油库存同比增长9900万桶,或26%,占到商品油库存增幅的近60%。精炼油库存同比增长6600万桶,或不到9%,占到商品油库存增幅的40%,其中丙烷库存同比增长2000万桶,占到25%,而馏分油库存同比增长1930万桶,占到15%。高盛(Goldman Sachs)警告道,油价至2016年春季前将继续存在下行风险,因美国和欧洲精炼油库存目前处于纪录高位。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近期在维也纳举行的石油专家技术性会议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减产协议,会上OPEC成员国代表与非OPEC产油国代表就原油投资风险问题交换了意见。另一方面,以沙特为首的OPEC海湾成员国对支撑油价毫无兴趣,将继续维持高产来捍卫自身的市场份额。9月OPEC原油产量量环比增长11万桶,至每日3157.1万桶,创2012年以来最高,该组织过剩产量达到每日近200万桶。OPEC日均产量自去年11月开始实施高产策略以来已经提高了近150万桶。
美国和欧盟(EU)近期双双采取正式的法律措施,一旦伊朗满足与全球大国签订的核协议的条件,双方将取消对伊朗的制裁。这些法律举措不会立即生效,但巩固了自7月签订核协议以来取得的进展。若要这些豁免条款生效,伊朗必须向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证明,该国已经像承诺的那样限制核计划。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总经理Roknoddin Javadi表示,伊朗有能力在制裁解除后的1周内将原油日均产量提升50万桶,并在2021年提升至470万桶。此外,在伊核协议达成三个月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 Khamenei)本周三首次表态支持该协议。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显示,三季度经济增速放缓至6.9%,超过分析师预期的6.8%的增长,但差于第二季度7%的增幅。3季度GDP环比增长1.8%,市场预期的增长为1.7%。中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放缓至自全球金融危机开始以来最慢速度,增加原油需求担忧。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