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EIA库存数据引起一片悲观 油价重挫逾4%

   2015-12-03 FX168

112

核心提示:美国WTI原油1月期货周三(12月2日)收跌1.91美元,或4.56%,报39.94美元/桶。伦敦方面,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周

美国WTI原油1月期货周三(12月2日)收跌1.91美元,或4.56%,报39.94美元/桶。伦敦方面,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周三收跌1.95美元,或4.39%,报42.49美元/桶。美国上周官方原油库存意外大增,同时美元走强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减产希望渺茫令油价承压。美国WTI原油期货价格再度跌破40美元关口,盘中最低触及39.84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跌破43美元关口,盘中最低触及42.43美元/桶。

基本面利好因素: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当周美国精炼厂设备利用率上升2.5%,至94.5%。而美国原油产品四周平均日均供应量为1964.2万桶,较去年同期下滑1.6%。

德国11月失业率降至6.3%,创下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增强了有关民间消费将继续支撑该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而欧元区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从10月份的52.3升至52.8,欧元区所有调查的国家都高于50,表明除了希腊外,各成员国制造业都呈现扩张。虽然通胀情况依然不佳,但整体经济复苏形势尚可,将为原油需求提供部分支撑。

美国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公布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当周美国石油活跃钻井数减少9座至555座,过去13周内12周减少,触及2010年6月来最低。而当周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活跃钻井总数减少13座至744座,较去年同期较少1173座。目前的石油钻井数仅约为去年同期1572座的三分之一。

土耳其战机于叙利亚边境击落一架俄罗斯战机,俄罗斯总统普京将此次事件称为“背后被捅了一刀”,表示这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俄罗斯认为土耳其是在故意令俄土两国关系陷入僵局。而另一方面,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也拒绝对击落俄战机事件作出道歉。此次事件的发生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紧张情绪。

基本面利空因素: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增加117.7万桶,高于预期的减少47.7万桶,目前库存量达到4.894亿桶,已经几乎触及4月录得的纪录高位4.9亿桶。汽油库存增加13.5万桶,预测为增加145.3万桶。包括柴油和取暖油的精炼油库存增加305.1万桶,预测为增加32.6万桶;美国原油日均进口增加41.4万桶。主要原油交割地,俄克拉何马州库欣地区库存增长42.8万桶。而美国上周原油日均产量环比增加3.7万桶至920.2万桶。

素有小非农之称的ADP就业报告显示,11月私营部门就业强劲增长,单月升幅创下今年6月以来最高,同时耶伦讲话进一步支持了美联储(FED)12月加息预期,耶伦讲话之后,CME“美联储观察”调查显示,联邦基金交易市场交易员将12月的加息几率预期从此前的68%上调至75%,受此影响,美元指数一度触及100.51高位,为2003年以来最高位。美元保持强势令油价承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24日当周,对冲基金和其他投资经理持有的美国WTI原油和布伦特原油的期货合约以及期权空头仓位达到2.94亿桶,自10月中旬以来已经增加了1.26亿桶,距8月中旬录得的纪录高位2.97亿桶已经不远。市场评论家和投资者普遍认为OPEC将于本周会议上继续维持现行的高产策略,甚至存在上调产量目标的可能,因印尼重新加入OPEC。原油市场供应问题仍难改善,随着原油库存的持续攀升,油价面临着进一步下跌的风险。

路透调查显示,11月OPEC原油产量环比增长13万桶至每日3177万桶,其中伊拉克和沙特为首的OPEC成员国的产量上升。伊拉克原油产量在10月恶劣天气延缓南部出口量后出现反弹,而沙特11月原油日均产量为1025万桶,10月产量修正为每日1020万桶。

俄罗斯欧亚钻井公司(Eurasia Drilling Company)数据显示,俄罗斯原油企业正在逐步增加钻探活动,为与OPEC之间的长期市场争夺战做好准备。虽然油价持续下跌,但俄罗斯产量依然在稳步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卢布贬值导致的生产成本下滑和俄罗斯较轻的税收负担。同时俄罗斯能源部数据显示,11月俄罗斯原油产量继续保持在后苏联时期纪录高位每日1078万桶。

国际能源署(IEA)月报显示,继近几个月库存达到纪录水平后,全球原油存量非常充裕,而需求增长放缓外加非OPEC国家供应保持韧性,有可能使供应过剩程度加深的局面持续到明年。10月全球原油日供应突破9700万桶,较上年同期增加200万桶,全球原油库存已达纪录高位30亿桶。同时2016年全球需求增速预计跌至每日121万桶,朝长期趋势靠拢,低于今年的182万桶较高增幅水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