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直逼白菜价 多头梦暂难续

   2015-12-15 中国证券报

412

核心提示:上周国际油价重挫,纽约轻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主力期货合约双双失守每桶40美元大关,触及七年新低

上周国际油价重挫,纽约轻质原油(WTI)和北海布伦特原油主力期货合约双双失守每桶40美元大关,触及七年新低,周跌幅分别为10.88%、11.79%,为今年最大周跌幅。周一(12月14日),美原油价格延续走弱,截至记者发稿,美原油1月合约交投于35.34美元/桶,维持在近七年低位。c,而继续探底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油价直逼30美元大关

原油库存一直是悬在油价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12月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会议结束后宣布,继续维持原油产量以保持市场份额,目前的原油日产量目标仍然是3000万桶。

OPEC11月月度报告显示,该组织成员国11月原油日均总产量上升至3169.5万桶,创三年半以来新高。

分析人士认为,OPEC会议维持接近纪录的产量目标不变,试图通过此举将美国生产商挤出市场,尽管油市供应过剩已经压低油价。但这一行为本身可能会令原油供给过剩问题进一步恶化。

国际能源署(IEA)上周五(12月11日)表示,随着需求增速放缓以及OPEC实现产量最大化的决心再现,全球石油供应过剩的局面将持续到2016年晚些时候;一旦对伊朗的制裁取消,伊朗增加出口,那么全球库存还将进一步上升。

市场预估,实际上OPEC成员国的日产量一直维持在接近每天3150万桶的水平。OPEC11月供需报告公布的数据预测,今年全球的原油需求量为9290万桶/日,非OPEC原油产量为5720万桶/日,OPEC液态天然气产量大致在600万桶/日,差值为2970万桶/日。由于OPEC原油没有减产,OPEC维持3150万桶/日的供给量,全球原油供给每天过剩180万桶。

多位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分析师认为,OPEC会议摧毁市场信心、页岩油开采降温缓慢、美国原油储备保持高位、中国战略原油储备难以扛起需求大旗,当前油价利空重重,未来仍有进一步下跌空间。目前美国原油近月价格为2009年2月来低位,美国原油在金融危机期间低位是2008年12月创下的32.40美元/桶。

高盛指出,原油库存还在继续积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长速度缓慢,以及伊朗所面临的国际制裁可能将被撤销,而市场通过运营压力调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预计油价在未来几个月时间里面临下行风险,其现金成本为接近20美元/桶。

不过,法国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则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该买入原油的时候,原因是那些面临财政赤字的OPEC成员国将被迫采取减产措施。该行预计,原油价格将在明年反弹。

多头短期或梦断美元

多头不死,空头不止。

美国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12月8日的当周,对冲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手持的西德克萨斯中质原油期货及期权净多头仓位触及五年低位。数据显示,净多头仓位下滑1.0289万张至8.0474万张,为2010年8月以来最低位。而空头仓位则较上周增加5.8%。上周为对冲基金连续减持原油多头头寸的第五周。

据媒体消息,在原油不断大跌的糟糕情况下,“原油交易之神”AndrewJ.Hall旗下的能源与大宗商品对冲基金AstenbeckCapital今年将出现基金成立以来最差劲的表现。根据路透上周二的报道,该基金11月份下跌10%,今年迄今已经下跌26.3%。

但AndyHall似乎并不想认输,他在12月1日给投资者的信件中写道:“由于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相背离,价格可能会暂时保持波动。短期来看,市场依然供应过剩,库存已经很高,明年可能继续有所上升。不过从长期来看,无论从任何合理的评估手段来分析,价格已经跌无可跌,全球闲置产能非常之低。从地缘政治风险上升以及当前投资者的头寸来看,短期价格大涨是非常有可能的。未来一个月左右价格显然可能进一步下跌,但将这种可能性与几乎不可避免的价格上涨放在一起考量,结论是,现在还不是退出市场的时候。”

法兴银行认为,油价反弹的契机将来自OPEC成员国“财务状况”和“运营压力”。英国《金融时报》曾披露,沙特从今年8月起,每月出售53亿美元主权债券以维持财政。

尽管多头之心不死,但短期来看油价上涨的希望或将梦断美元,因本周晚些时候,市场将迎来美联储利率决议,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启动10年来的首次加息。今年大部分时间,对美联储加息时间的猜测一直左右市场情绪,美元一路上扬,一度升破100关口,油价也受到一定打压。

据彭博社上周五(12月11日)公布的最新调查显示,分析师及交易员看空本周NYMEX原油价格走势。在接受调查的30位分析师中,看涨5人(17%),看跌17人(57%),看平8人(26%)。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