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油企业酝酿产业升级 三大难题亟待破解

   2006-03-24 中国经济时报王栗涛

105

核心提示: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指出,我国炼油企业的平均规模仅相

  国务院第1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指出,我国炼油企业的平均规模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国内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弱。  

  一位原石油工业部的老干部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谈了对《规划》的认识,“这些问题是长期问题。”他说,如果炼油环节的生产能力上不去,就算我们勘探出规模再大的油田,原油也炼不出来。

  规模之痛

  石化业内人士赵先生说,“国内500万吨左右的炼油企业可以算中等以上,大的企业达到1000万吨就是很不错的,而在国外2000万吨都不奇怪。”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炼油企业的平均规模只有300多万吨/年,而世界炼油企业的平均规模可以达到500多万吨/年,与我国相邻近的韩国每年有2000万吨的规模、新加坡有1400多万吨、沙特超过1050万吨。

  “我没法回答有关国家在批炼油项目的具体情况,但是未来方向会以大型炼油化工基地相配套的形式为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相关工作人员说完这句话后便匆匆挂断了记者的电话。

  《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明确指出,到2010年,炼油工业新增原油加工能力9000多万吨,同时淘汰低效炼油能力约2000万吨;形成20多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加工能力占全国总能力的65%;企业平均规模达到570万吨,整体水平有较大提升。届时,炼油工业基本满足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但需进口部分化工轻油以满足下游石化工业的需要。同时,根据成品油市场、炼油工业布局、资源条件等因素,择点新建大型炼油项目,提高国内原油加工能力。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下属的某炼油厂李处长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国家现在鼓励大的炼油和化工配套建设,而以前所建炼油厂是‘小而多’。从实际情况和国外的经验来看,炼油厂还是越大越好,大了才能降低能耗物耗和人力成本。”他认为,炼油企业只有走上规模化道路才有出路。

  《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将建成青岛大炼油等8个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另据记者获悉,发改委还在审批一些炼化企业的扩容项目。

  质量之忧

  在1970—1980年代,国内曾有一大批炼油项目上马,这些项目大多采用国外进口设备。一位曾参与当时炼油工业规划的专家认为,这些设备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随着设备的老化,现在炼油企业存在与国际差距拉大的迹象。

  《规划》显示,我国炼油工业集中度、加工深度、管输化率偏低。除部分大型炼油企业外,在综合商品率、综合能耗、现金操作费用等方面,我国炼油企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国外的炼油装置运行周期一般在四年左右,有的可以达到五年以上,而国内的炼油装置运行周期多数是两年,“两年一修”一般最少也要停工三周时间。

  某炼油厂王厂长分析,炼油装置中一些关键的部分可以进口,但是由于考虑到本国企业利益,就需要选用一些国产部件,而这些国产部件往往成为设备的“隐患”,如果运行两年不大修一下,隐患就可能会变成恶性事故。

  中石化某安全员说,“非计划停工的事情在老装置中尤其明显,但在新装置中也不少见。”

  “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情,一个进口泵可以用七年,但旁边的一个国产泵年年都要修”,某炼油厂常减压车间技术员于亮向记者大倒苦水。他还告诉记者,国外设备所用的原油基本上是来自一个油田,而且一用就是十多年,国内的装置则可能在几年内就用到多个油田的原油,这样会影响装置平稳生产。

  《规划》强调,对于现有炼油企业改扩建及新建炼油项目,要尽量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能耗物耗必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油品质量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并且能够适应出口要求,安全环保必须满足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加大关停并转小型炼油企业或低效装置的力度。根据地区特点和企业情况,引导和鼓励200万吨级炼油装置向生产特色产品转型。2010年前,通过关停并转,争取淘汰低效炼油能力2000万吨左右。对具有竞争能力的炼油企业实施完善原油一、二次加工配套装置的扩能改造,提高原油综合加工能力。

  人才之困

  我国炼油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拥有一定的技术开发水平,并已形成配套齐全的科研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营的专业队伍。

  “我们工人的技术不会比国外差多少,但我就怕技术人员跳槽到别的企业,尤其是外企”,王厂长紧锁眉头说,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员需要两年,培训费用不说,主要还是影响生产。

  这几年随着国内化工企业纷纷走向海外市场,以及海外石油公司大举进入国内炼油化工行业,国内的炼油企业纷纷遭遇人才困境。

  “说实话,像我这样的技术人员有很多人都想跳到外资企业去,至少也要去沿海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于亮说。

  记者从中国石油大学宣传部得知,中国石油大学派出58名学生赴国外留学,其中有20名赴俄罗斯国立古勃金石油天然气大学攻读学士学位,22名攻读国立乌法石油技术大学硕士学位。据悉,这次人才海外培训项目属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委托中国石油大学培养俄语专业技术人才的合作项目。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将在中石化工作。

  “企业走向海外的同时,需要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这样能更好帮助企业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石油大学宣传部长梁喜书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