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税体现国家产业导向 不限制特定产业发展

   2006-03-27 东方早报佚名

121

核心提示:石油讯:消费税12年最大规模调整下月起实施,专家认为,其背后蕴藏着很大的深意。对于昨日国家公布的对现行

石油讯:消费税12年最大规模调整下月起实施,专家认为,其背后蕴藏着很大的深意。对于昨日国家公布的对现行消费税税目的有关调整,许多专家纷纷表示,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一种产业导向,鼓励发展环境保护型、节约资源型、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正努力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缩影。

  体现政府产业导向

  上海财大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新增对五类油品征收消费税体现了一种政策导向,同时也是在燃油税迟迟未能出台之前的一种权宜之计,“由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冲突等原因,燃油税改革迟迟未能推出,但能源消费的紧张形势却刻不容缓。尤其是在高油价背景下,中国亟待树立能源节约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将征税品种从汽油、柴油扩大到石脑油、溶剂油、润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可以在燃油税推出之前先预作铺垫,起到引导、控制能源消费的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志清则对上海东方早报记者指出,汽车消费税改革应该综合起来考虑。要想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最直接的还是燃油税的征收。这使节能和环保与消费者的支出直接挂钩,能有效地改变汽车消费结构。实际上,排量、油耗、环保三者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仅靠消费税的调整,并不能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

  “不过,这更是国家发展战略在税收上的一个体现,从以前强调效率与进度,转为如今讲究质量、强调公平,这在政府对木制一次性筷子的税目调整上最为典型。现在政府已经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经济发展多年来,虽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付出了一些教训,生态破坏、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在陆续体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颜延表示。

  体现税收公平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颜延同时认为,此次国家对消费税做出的系列调整,实际上也是出于“税收公平”的考虑,而这也是税法的一个基本原则。

  “对于税收公平,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把它理解为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负担能力缴税,有能力的人负担的可能会更多一些。”

  他解释说,此次国家按排量大小对汽车征收不同消费税,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从市场价格来说,大排量汽车要比小排量汽车价格高出不少,在中国也是一种奢侈品,而购买这类车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阶层。从税收公平角度考虑,对不同排量的汽车征收不同的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颜延表示,目前我国处于发展经济过程中,大规模的奢侈品消费在我国还不很成熟,“从财政角度考虑,国家也希望人们依照各自的经济实力作出不同的消费选择。”

  不会限制特定产业发展

  不过,如此细分化的消费税调整,是否会影响那些受到较高征税的产业?

    

[page_break] 湘财证券的能源行业分析师李枝蓬告诉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将油品消费税扩大到其他类别,主要看到了这五类油品的消费日益上升的趋势。目前,各地石化企业不断涌现,石脑油的消费量大幅上升;汽车产量的增长使得作为润滑油基础油的溶剂油消费也有不小的增长。

  “当然,对一些上中下游‘一条龙’的企业来说,只要这五类油品没有形成消费,就不会受此次消费税征收的影响。因此,最终还是那些下游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李枝蓬说。

  据他分析,一些石化企业、火力发电厂、航空公司、润滑油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最大。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颜延则表示了不同看法,“整体而言,这次调整并不会对特定某个行业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会对它们今后的发展带来限制。实际上,我国税种十分多,消费税只是其中的一块。此次税收调整,更多程度是体现了国家对产业的一种导向,企业大可以在此背景下发挥自身创新能力,力争向环保型、节约资源型的方向努力。”

  链接

  消费税为何调整

  现行消费税制存在下列问题:一是征税范围偏窄,不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消费税的调节作用;二是原来确定的某些属于高档消费品的产品,这些年已经逐渐具有大众消费的特征;三是有些应税品目的税率结构与国内产业结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不相适应;四是消费税促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作用有待加强。

  新增税目

  1、成品油

  2、木制一次性筷子

  3、实木地板

  4、游艇

  5、高尔夫球及球具

  6、高档手表

上一页  [1] [2]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