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开县劫 井漏事故责任尚无认定

   2006-04-03 经济观察报岳战野

92

核心提示:3月30日,与罗家2井相距不到3米的注水1井喷着数10米高的火焰,高桥镇旁边几百米的河滩和距离远近不等的陆地

3月30日,与罗家2井相距不到3米的注水1井喷着数10米高的火焰,高桥镇旁边几百米的河滩和距离远近不等的陆地上,遍布着倒立在地上的专用的锥型点火装置,每个点火器都喷射高低不齐的火焰,白天看着不很显眼,一到夜晚,空无一人的镇上到处都是林立的火焰,在茫茫的大山里显得有些诡异。

  尽管没有人员伤亡,3月25日发生的开县高桥镇罗家2井漏气事件仍在不断把中石油公司推向窘境。

  在3月29日实施第二次压井不成功以后,记者获悉相关方面正在准备第三次压井。据一些参与事故处置的技术人员分析,并不排除要用比较长的时间才能成功处置这起泄漏事件。 而伴随着漏气点的增多,事故现场的硫化氢的浓度上升,事故处置的环境也变得更加恶劣。

  而中石油方面31日发布的消息称,31日凌晨3:33分开始的第三次压井顺利结束,效果比较明显。相关专家认为,基本完成了堵漏任务。

  同一天公安部的新闻发布会传出的消息是,重庆开县井漏尚无一例人员伤亡,无一财产损失。抢险工作仍在进行中。

  而即便漏气事件得以成功处置,漏气的罗家2井是否还能生产,以及能否在罗家2井的旁边继续开发新井则都还是疑问,而如果以后继续生产,3年内两起特大事故将使这里的居民很难重新安家乐业。该怎样为这次漏气事件作一个总结,也是中石油头痛的问题。

  隐而不报

  3月25日凌晨6时,高桥镇居民周永宁发现河滩上有浑浊的河水翻腾,涌起一米高的水柱,他觉得有些异常,叫来邻居辨认并通知了镇政府。中石油公司的技术人员辨认后,确认是罗家2井泄漏的天然气。于是,罗家2井周围一公里范围内的七千多名百姓清晨9时左右便开始迅速撤离。同一天,中石油对外宣布了罗家2井出现井漏的消息。

    

[page_break] 这些火焰正是在3月25日下午,中石油为了缓解空气中硫化氢的浓度而点燃泄漏的天然气。不过在当天早上从居民发现的河滩漏气的地方,中石油技术人员检测,气体中含有的硫化氢并不超标。

  而实际上,最早知道罗家2井漏气的绝对不是高桥镇的居民,而是中石油自己。在四川石油管理局办公室与西南油气田办公室联合发布的“罗家2井井下复杂情况处置工作专报信息”第一期中,有如下描述“2006年2月7日开始对罗家2井进行二次完井作业,在钻磨桥塞过程中,发生井漏,经过吊罐循环,完成了钻磨桥塞和井下刮管工作。3月2日在完成7号套管刮管工作后,吊罐起钻至2118.87米时,发现液面上涨。其间发现同井场的罗家注1井(与罗家2井相距2.28米,两口井相通)起压,判断罗家2井井下套管破损,造成罗家2井流体经过嘉陵江层窜漏至罗家注水1井,该层段在钻井过程中漏失泥浆、清水1万多方。”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中石油早在2月7日即发现了井漏现象。

  如果说小的井漏是石油行业的普遍现象,那么在3月2日发现气压上升,并且知道管道破裂,且漏失了1万多方泥浆和清水的情况下,直到3月24日实施第一次大型压井失败后,中石油仍然秘而不宣。很显然,中石油希望能悄悄地完成封井工作。

  尽管这份专报信息将发现井漏的时间描述得比较详细,然而对于事故原因却没有任何说法,只说当地的“地质结构复杂”。有技术人员分析,所谓的地质结构复杂,可能是在3404米的井深中,有些地方的地质构造相对脆弱,承受不住压力导致破管。然而根据四川石油管理局提供的信息,在钻磨桥塞的过程中发生井漏,也不排除有施工操作不当,导致套管破裂的可能。

  对于套管破裂的具体原因,中石油没有做任何明确答复。

  数度压井

  发生渗漏事故的罗家2井位于开县高桥镇小阳村一组,该井和2003年发生“12·23”特大井喷事故的罗家16H井处在同一井场。罗家2井于2000年6月钻探完成,井深3404米。
3月24日下午1时,在井漏消息没有公开之前,中石油的施工人员对罗家2井进行了一次大型压井注水泥施工,但封堵未能成功。25日8时30分,抢险人员对事故井口进行点火泄压。

  随后中石油组织了第二阶段压井行动,这项原定26日进行的封井措施被推迟到28日,又推迟到29日。据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蒋洁敏介绍,第二阶段处置工作首先要将原有的70多根钻杆全部起出,之后将放下100多根钻杆。钻杆下端带有两个膨胀球,底端带有一个锥型堵头,堵头中间有一个注水口,堵头到达套管裂隙处后,迅速向井底注入速凝水泥,膨胀球会堵住气体。但是因为井深处的硫化氢的强腐蚀作用,使钻具轻脆,弹性变差,约524米长的钻具断裂。由于钻具本身不规则,因此被卡在管道中间,既拉不上来,也弄不下去,29日的封井行动仍然失败了。

  据记者向相关技术人员了解,这次漏气的封井与“12·23”特大井喷的封井并不相同,这次漏气压井需要把井下2118米破裂的套管先堵上,不使气体向其他地层蔓延,然后才能封井,然而要在2118米深处破裂的套管封堵非常困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故周围的漏气现象越来越严重,漏气的地点越来越多,空气中的硫化氢的味道也越来越浓,在高桥镇的河滩旁,就已经能闻到明显的臭鸡蛋的味道。记者看到,原来冒气体的河滩已经开始从浑浊变黑,技术人员说,这是硫化氢的浓度加强所致。

   据记者了解,在第三次压井之前,参与事故处理的相关专家出现意见上的分歧,一部分倾向于采取先堵漏,再压井保全罗家2井。一部分专家认为堵漏如果不成功的话,可以考虑将2118米以下的井封掉,也就是将整个泄漏层全部封堵,另外钻一个井取2118米以上的气体,如果这两种办法都不成功的话,将把这口井全部封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age_break] 据记者了解,实际上现在许多的漏气点与罗家2井通过2008米处连接,形成了一个类似的“U”型管,每压一次,增大的压力将使漏气点释放出更多的气体。据悉,中石油已经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事故处理。

  后续与反思

  3月29日晚上9时许,记者来到转移群众处置点之一的开县党校。位于开县城郊的党校外面是一个灯光暗淡的小路,走进学校,在几盏大瓦数的灯泡照耀下,学校的操场上到处站着人,三五成群,话题只有一个——罗家2井的漏气。在党校的宿舍里,记者看到,每个房间平行摆着五六张1.2米左右的小床,许多房间和过道上都淌着水。

  哓阳村7组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家离罗家2井有一公里左右,3月25日清晨一通知转移,拿了随身物品就坐上大卡车离开了。不过在他看来,离开并不可怕,家里的猪、牛已经有民兵给喂了饲料,即便死了还可以向中石油索赔。可怕的是还怎样回去。这位村民说,开县的气体本来硫化氢含量就高,现在又那么多地方漏气,回去的确很害怕,万一哪天又漏气了怎么办?不过这位村民也表示,只要政府通知回去,他们肯定回去。“不回去又怎么办?”他反问记者。

  然而在两次重大的事故发生后,这些村民还能安心居住在距离井口不到1公里的地方吗?

  “12·23”最后被定性为责任事故,总经理马富才引咎辞职,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这次的漏气事件会否有类似的责任认定?

  然而,似乎无论怎样的责任认定,中石油都难以对社会和公众做出解释——如果是责任事故,为什么这么重大的事故每次都是人为的?作为一家利润超过千亿元的公司,难道内部的管理只能达到如此水平?而如果是地质复杂的原因,那么中石油究竟有没有能力承担如此艰巨的开采任务?如果没有,为什么要决策上这个项目?

  而更关键的是,在同一个地方连续发生特大事故,如果中石油不能把问题一一对社会公开,那么这家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将不可避免受到公众的质疑

上一页  [1] [2] [3]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