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改革三大政策谜团

   2006-04-14 经济参考报未知

103

核心提示:本月9日,一个由国务院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高层会议在广州召开,其中心议题是研究国内成品油

  本月9日,一个由国务院领导和其他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高层会议在广州召开,其中心议题是研究国内成品油价格体制改革问题。

  业内人士表示,高层专题油价问题的会议见诸报端,这是第一次,值得高度关注。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油价机制改革和石油体制改革,已经从多种方案的讨论和初选阶段,进入到了具体方案的选择阶段。

  油价改革和石油体制改革呼之欲出。

  而人们最关心的油价是否上涨、石油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以及我国油价政府管制是否放开等三大“谜团”,也有望在未来逐步解开。

  接受记者采访的上述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此次广州会议级别高、议题集中,社会各界关注的关于石油问题的“三大政策谜团”,可望逐步解开。

  谜团一:油价上涨与否

  此次广州会议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中石油、中石化和长联石油的部分官员,他们都表示:必须尽快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理顺扭曲的价格体系。

  但是,由于油价上涨会对用油各方产生较大影响。对于用油方是否要进行补贴、如何进行补贴的问题,也一直是大家争相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谜团二:石油领域是否要对民营资本开放

  此次广州会议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只有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企业参加,为数众多的民营石油企业缺席此次会议。

  实际上,民营石油企业虽然单个力量薄弱,总体实力并不小。据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秘书处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民营石油企业拥有的原油加工能力,占全国的20%左右;拥有的仓储能力,占全国的60%左右;拥有的加油站数量,占50%左右。民营石油的从业人员,有数百万之多。

  然而,由于国家政策的原因,近年来我国石油领域基本上是国有大石油公司的天下,民营石油无论是在石油的勘探、炼制、批零等业务领域,还是在融资、立项等领域,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长联石油控股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记者采访时说,此次广州会议讨论油价改革问题,广大民营石油企业有很多话要说,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并没有受到邀请。

  而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的一位专家则表示:价格虽然是矛盾的核心,但只是问题的表象。在价格问题的背后,是整个石油行业管理体制问题。而石油体制问题的核心,则是如何调整好国家利益、国有垄断企业利益、中小民间企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关系。油价改革的实质,是要重新廓清国家行政力量和国有垄断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位置,确定我国新的石油工业秩序。

  “单单改革价格机制,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我国油价机制改革议论了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出台的主因。”这位专家说,“虽然此次广州会议没有邀请民营石油企业参加对民营石油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这并不能排除国家在最终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向民营资本真正开放石油领域的可能。”

  谜团三:油价管制是否要放开

  既然打破垄断和放开油价管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此次广州会议是否会表达出政府放开油价管制的政策趋向,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官员和经济参考报记者交谈时认为,虽然从理论上国家应该尽快放开油价,但是由于一些其他原因,油价放开可能要经历比较长的一个过程:

  首先,放开油价以后,为了避免国内油价被动地追随国际价格,在我国建立规范的石油期货交易所势在必行。搞石油期货交易,不可能不让国际投机资本进来。而如何管理好一个国际巨资可能随时进出的石油期货交易所,我国还没有经验。

  其次,放开油价,并不是政府就可以高枕无忧。如何在放开市场的同时,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第三,目前的一整套石油政策,尤其是税费方面的政策,管理的核心是几大石油集团。放开市场以后,以前给这几大石油集团的优惠政策如何调整,也是一个新的系统工程。

  第四,如果放开市场,那么在对外合作方面,国外大跨国公司可能会以更加便宜的价格购买到我国的石油企业,国家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

  第五,如果放开油价,就要放开市场。目前的民营石油企业能否在上游不破坏地下的石油资源,在中下游不出安全、质量、环保问题,现在谁也不敢保证。在放开市场的同时加强管理,各地政府没有相应的经验甚至没有必要的人员。放开市场以后,如何避免我国企业在“走出去”到国外搞油、以及在整个对外合作中自相竞争、相互杀价,损害国家利益的问题,也需要解决。

  上述问题交织在一起,使看似简单的油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陷入十分复杂的局面。这位官员说,从目前的条件看,一下子放开石油价格管制的可能性并不大。国家最终采取的,可能是渐进的市场化的油价改革方案。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