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发表2005年炼油工业发展综述

   2006-04-14 中国石油网未知

51

核心提示: 由于欧佩克国家产能余量有限,非欧佩克国家产能增长较慢,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及自然

 由于欧佩克国家产能余量有限,非欧佩克国家产能增长较慢,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及自然界突发事件的影响,预计2006年国际油价仍维持较强走势,总体上保持在55-65美元/桶的高水平。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预测,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9%左右。我们预测炼油工业将继续保持平稳的增长态势。


  (一)需求预测


  我国60%左右的原油用于成品油生产。75%左右的成品油用于交通运输。2006年汽车消费受到正反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汽车进口关税减让进入最后一年。2006年1月1日起进口关税由30%下降到28%,7月1日以后进一步下调到25%。年初国家出台了鼓励发展和使用小排量汽车的政策。这些措施将促进汽车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燃油税政策的出台将推动油品消费价格的上涨,汽车消费信贷的停止抑制了汽车消费群体的扩大。这些因素将制约汽车消费的增长。总体上看,汽车已经进入理性消费和稳步增长时期。


  考虑到电力工业快速发展,供求矛盾逐步缓解。综合测算2006年成品油消费增长5.4-7%,国内低限消费量将达到17724万吨左右,同比增加900万吨左右。


  (二)供需平衡


  按成品油收率60%测算,为保障国内成品油供应,2006年原油加工量需要增加1500万吨左右,达到30000万吨。原油消费量接近31500万吨。目前两大公司炼油装置基本满负荷运行。2006年需要新增1700万吨炼油能力,才能满足成品油生产的需要。据了解,中石化预计可新增原油综合加工能力1300万吨左右(含新增高硫油加工能力800万吨)。中石油等其他企业需要增加原油加工能力400万吨。因此,2006年炼油加工能力扩建计划只有按时完成,方可满足国内成品油生产需要。但如果成品油出口继续保持去年的高水平,或受利益驱动进一步增加,则加工能力总体偏紧,成品油供应依然趋紧。
  (三)价格与效益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整体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到位,造成炼油工业全行业亏损。有关部门已着手改进和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成品油价格存在上升空间。因此,2006年即使国际市场油价高位趋稳,我国成品油价格仍具有上升压力。加上消费税呼之欲出,对消费者而言,油价上涨是主要趋势。
  理顺成品油价格可以迅速缓解炼油企业财务窘境,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因此,2006年炼油企业经济效益取决于政策调整。
  三、措施建议
  由于成品油涉及千家万户、公共事业和农业等众多部门,因此,炼油工业是特殊的工业行业,具有公共事业的特征,必须具有较高的安全供应保障程度。从新的视野审视,目前炼油工业存在亟需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成品油价格政策不完善,造成全行业严重亏损。二是安全供应保障体系比较脆弱,难以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为此建议:
  (一)尽快理顺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体系,消除产业发展和安全供应保障的政策障碍
  由于成品油价格不到位,一方面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的积极性,导致部分产能难以充分发挥,行业发展动力明显减弱,加剧当前产能不足矛盾;另一方面不利于有效利用境外成品油资源保障国内供给,而且刺激出口,造成资源外流,威胁国内油品供应安全。
  (二)加大境外资源开发力度,不断提高资源保障程度
  2005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4%。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即将成为以进口石油为主的国家,必须加快石油资源保证能力的建设。一要加大境外原油资源勘探开发和长期石油贸易等方面的工作力度,提高境外可控石油资源数量。二要加强运输能力的建设,形成进口原油四大运输通道,即中哈和中俄陆路原油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和中缅海上原油运输通道,提高运输保证能力。同时还要加快原油储备设施的建设和投用工作,增强调控能力。
(三)加快炼油工业产能建设,提高油品生产安全系数
  受小炼油企业淡出、重质、高硫油比重增加、需求稳步增加的影响,炼油工业产能瓶颈日益凸现。必须加快“十一五”炼油项目建设进度,一方面可以为小炼油企业退出和炼油工业原料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装置长时间、高强度运行发生类似吉化“双苯厂”事故,提高油品生产安全系数。
  (四)完善成品油加工、供应和储备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我国成品油生产布局不尽合理,部分生产企业远离消费市场。一些地区成品油运输手段单一,通行能力不高。部分生产和流通企业重经济效益,轻供应安全保障,成品油储备量偏低,安全保障能力不强。要加快成品油“北油南运”和“西油东送”长输管道的建设,提高成品油集输能力。应制定面向生产和流通企业的成品油最低储备量强制性规范要求,建立国家成品油战略储备,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实施燃料多元化战略,提高防范石油风险能力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处在石油消费快速增长期。面对国内原油资源和产能增长缓慢,境外资源勘探开发竞争日益激烈,石油供应风险不断上升的严峻局面,抓紧实施石油替代和燃料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煤制油和煤制醇醚燃料,减轻石油供应给我国经济、外交和政治带来的压力,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赢得宝贵的时间,创造宽松的环境。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