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石化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竞争

   2006-04-14 新华社佚名

74

核心提示:2006年底,我国将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对外资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这标志着我国石油石化领域全面
2006年底,我国将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承诺,对外资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这标志着我国石油石化领域全面对外资开放。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竞争。

    目前,在《财富》杂志排名中被列入世界500强的大型石油石化公司几乎已全部在我国投资建厂或设点,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巴斯夫、杜邦、拜耳、道化学等跨国公司,大多已全面进入我国石油石化行业,进入除批发以外的上中下游各个领域。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全方位的竞争。

    事实上,近年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业务驻步不前,但在华业务却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因此跨国公司纷纷调整投资战略,提升中国业务在各自经营战略中的地位,将对华投资确定为亚洲发展战略的重点,并将中国业务融入其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中。跨国石油石化公司随着对华投资信心的不断增强,在我国的投资也由过去的小规模、短期性和局部投资,转变为当前更具主动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全面大规模投资;既投资于上中下游的最终产品,也投资于相关的中间产品;既投资于生产性项目,也投资于销售、储运等配套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链并趋于完善。此外,随着我国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外资开放期限的临近,与石油石化相关的物流基础设施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许多跨国公司已先后在辽宁、天津、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大规模投资建设石油石化仓储物流基地。而且,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为便于将在华企业真正纳入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近年来在华投资项目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控股或独资的方式,尤其是在我国已基本完全开放的下游化工领域,外方控股和独资的项目日渐增多。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使我国市场对跨国石油巨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些企业不会愿意把高价油运到我国再以低价卖出,因此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对国内企业威胁不大。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过渡期即将结束,石油石化工业将进入完全市场化环境,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石油石化行业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但与世界著名的石油石化公司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我国石化的炼油能力、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仅为壳牌公司的66.6%、38.9%、27.9%和7.0%,与BP和雪佛龙等公司的差距更大。此外,我国的炼油装置平均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进入21世纪后,世界石油石化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抢占先机,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进行了全球性空前规模的大兼并、大联合和大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其成功经验和许多做法都很值得借鉴。

    首先,跨国石油石化公司近年来在上游油气勘探领域正在实施三大战略转移:一是从以石油为主向油气并重转移,天然气产、运、销、用一体化已上升为不少公司的主要业务板块;二是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从欧洲北海、美国、亚太等地区向中东、非洲、中亚和俄罗斯等地转移,并从陆地向海陆并举转移;三是投资重点转移到大型、低成本、有增长潜力和高回报率的油气区域和油气项目上,由此推动了大型油气管线的建设。其次,在炼油与油品营销领域,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则加强了工艺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的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为紧跟我国市场的发展变化、更快更好地提供“中国式”的产品和服务,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相继在华投资兴建研发中心,加快实现产品本土化开发,并为其在华的经营战略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国内对石油石化产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专家预计,到2010年,我国汽煤柴需求量将为1.85亿-1.89亿吨,乙烯需求当量将达到2500万-2600万吨。巨大的石油石化产品需求潜力,将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做大总量提供难得的战略机遇和良好的市场条件。

    在成品油批发市场开放后,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的当务之急,是要统筹解决扩大规模与销售能力相对薄弱之间的矛盾以及油品质量升级和化工用油生产之间的矛盾,抓紧完成产品和运行结构的调整,降低成本,在主要市场地区实现“管道输送+终端配送”的两段式现代化分销调运模式,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销售网络体系。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