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里德仅仅在一个月以前,似乎看到一个机会,2006年将打破连续5年油价上涨的定势。但这种可能性不再有了。进入新的一年不到3周的时间,美国轻质原油在2006年下降到去年的每桶57美元以下的前景看起来相当渺茫。
两个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伊朗和尼日利亚出现政治骚乱,以及布什政府决心对伊朗的核计划实行制裁,是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这三个因素将油价推向去年9月份(当时飓风损坏了美国湾区沿岸的石油设施)达到的70美元以上1桶的高水平线。1月17日,每桶油价上涨2美元以上,接近67美元。1月18日,油价出现回落:美国2月份交货的基准期货合同油价从前一天的水平稍微下降,为每桶65.78美元。
油价最近出现上涨,主要是由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每天减少200000桶以上,以及对伊朗可能大幅减少石油产量的担心引起的。虽然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设施周围骚乱不断对油价有影响,但世界能够经受住尼日利亚每天减产数十万桶的损失。然而,伊朗的石油停止出口将是更加严重的问题。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利奥·德罗拉斯说:“坦率地说,我们不能应付伊朗石油的损失。”
这种计算是非常简单的。世界上每天多余的生产能力大约为200万桶,几乎全部在沙特阿拉伯。伊朗每天的出口量减少250万桶,就会突破一个极限,不知道将会把油价推送到什么高度。纽约的独立调查机构Foresight Research公司的分析家伯纳德·皮奇说:“由于目前石油供应的平衡很不稳定,伊朗不用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实现自己的企图。”他还说,这种情况在5年前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当时世界石油的供应非常充足。
消费者祈求好运气
在纽约和伦敦的石油期货市场,担心和厌恶的情绪不断增加。至少在短期内,决定价格变动的,不再是业界的基本原理。可以预料,在最近几周,短期石油交易商纷纷转向这种立场的反面。一些所谓“非商业交易商”,包括对冲基金和其他的“非商业交易商”增加了13467个长期原油合同,并且减少了一些短期合同。
但是,这种行动让“金融石油玩家”(financial oil players)仍然热衷短期合同,为1月17日油价的大幅上涨提供了条件。华盛顿咨询单位PFC Energy能源公司说:“如果地缘政治对油价保持看涨,剩下的短期合同将寻找‘出路’,对油价增加产生进一步的支持。”该公司认为1月17日油价上涨,“明显地有许多基金在购买”。
世界很快会失去伊朗的产量?许多分析家对此表示怀疑。首先,虽然伊朗的领导人扬言,为了保卫他们的核计划,伊朗可能削减石油产量惩罚美国,但这样做将使伊朗失去它主要的外汇来源。伊朗去年出口石油赚取了350亿美元。使它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外国的商品。失去这笔收入将会在国内引起不满的浪潮。伦敦全球能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利奥·德罗拉斯说:“不认为出现最坏的情况有太多的可能性,因为这样大家都是输家。”
如果中东和别的地方的紧张局势缓和,消费者可能碰到好运气。德罗拉斯表示,如果政治大火燃不起来,油价可能下降10美元。其理由是,美国的原油存货在其5年的平均水平以上。大多数分析家认为,2004年需求大幅增长引起了油价突然上升,在一个需求平和的2005年之后,2006年需求增长适度。同时,今年的供应形势将有所改善。
剑桥能源研究协会的欧佩克分析家维拉·拉道塞特表示,在2006年末,欧佩克的多余生产能力将上升到每天300万桶。非欧佩克石油供应,由于受美国的飓风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在2005年的增长下降到零。但在2006年可恢复增长。
市场只有很少的选择
尽管其他的方面有一些有利因素,石油市场可能还有一段时间会紧张不安。伊朗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争吵,如果不是很长,也可能持续几个月。欧洲与伊朗谈判一个核协议的努力似乎不成功。现在这个问题可能提交联合国安理会。但不难看到布什政府和国会对缓慢的国际外交速度和寻求选择对伊朗施加压力的方法用完已经失去耐心,美国使伊朗就范的选择是有限的。由于美国在与伊朗接壤的伊拉克承担了很重的义务,发动一场规模大得足以推翻伊朗政府的入侵战争不仅有风险,而且可能力不从心。对伊朗的军事行动可能引发目前市场担心的石油危机。甚至美国采用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或禁止别的国家投资伊朗的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办法似乎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欧洲、俄罗斯和中国都与伊朗有广泛的经济联系,它们会反对美国的做法。1月18日,中国与伊朗签署了一个开发里海石油的协议。
伊朗问题不是市场必须对付的惟一严重问题。尼日利亚石油工业和几乎占尼日利亚石油产量一半的壳牌石油公司,正在经历真正的困难。1月11日,壳牌石油公司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西部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这条管道每天输送106000到石油出口港福卡德斯。同一天,武装人员绑架了4名壳牌石油公司的合同工人做人质。结果,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石油日产量减少115000桶。这家公司说,一旦事态平息,它将恢复运营。但当地的抗议者希望向石油工业施加更多的压力。然而,即使伊朗和尼日利亚的紧张局势得到缓和,其他石油产地,例如加勒比地区,也难免不出新的问题。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