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五”成就系列报道•市场营销篇

   2006-04-14 中国化工网王晓晖

61

核心提示:前几天,北京的客户将手中的油票换成崭新的加油卡。作为计划经济背景下有价证券油票的退出和“一卡在手,全

前几天,北京的客户将手中的油票换成崭新的加油卡。作为计划经济背景下有价证券油票的退出和“一卡在手,全国加油”的兴起,折射出的是中国石油销售业务发展壮大的辉煌轨迹。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按照“大市场、大营销、大贸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油气储运、销售和贸易业务,加快向供应商转变,提高市场影响力和保障能力。

  5年来,从计划经济时期简单的产品供给,到现在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中国石油销售业务从小到大,产销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覆盖全国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正在形成,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将强化市场营销作为公司的三大战略之一,体现了中国石油决策者的高瞻远瞩。追寻中国石油市场营销工作的飞跃轨迹,5年,是规模的大扩张,效益的大提升。

  “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加快完善营销网络,按照完善体系、优化布局的发展思路,扩大高效市场,拓展战略市场,关注潜在市场,加快沿海、沿江、沿线等重点消费市场库站、码头建设,加快开发重点城市、中心城区、规划新区、高速公路。截至2005年年底,北方地区市场占有率从75%增加到目前的90%左右,南方地区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

  “销售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上,更重要的是体现质量的提高和效益的增长。”中国石油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在加油站建设上,通过控股、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与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同时,发掘现有加油站的潜力,千方百计提高存量资产的收益能力,零售网络扩张明显加快,加油站质量明显提高。从分布上,城区站、交通要道、高速站比例由2000年53%增长到2004年的68%;从类型上,3000吨以上加油站占资产站比例显著提高。

  改善以批发为主的销售结构,不断提高终端销售的比例。5年来,中国石油成品油零售量由1100万吨提高到3700万吨,零售市场份额由15.1%提高到32.1%;单站平均日销量从2.7吨增长到5.5吨多;化工产品不断扩大销售规模,直销率提高34个百分点,统销率达到85%;润滑油销售发展直达修理厂、汽配店、换油中心的终端网络,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用户和市场需求。

  5年,市场营销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一年前,呼和浩特市的司机惊奇地发现,中国石油一些加油站将办公室改成了便利店或公厕时,他们或许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上帝”的称号变的更加真切。

  近年来,中国石油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把“卖产品”同“卖品牌、卖服务”相结合,开展细节营销,服务取胜,不断提高公司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在“宝石花”闪耀的地方,人们在尽情享受着中国石油提供的称心和便利。

  5年,是机制的大变革。中国石油坚持推进和强化营销体系建设,实现规范、灵活、高效运作。

  打破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营销机构设置,推行配送中心和销售代表制,减少流通环节和管理层次,目前,系统内县公司全部“下课”;实行多元化用工、一体化管理,市场化用工比例由1998年的17%提高到62%,积极采用吨油含量工资、吨油费用包干等新的分配激励办法,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以IC卡推广为代表的先进信息技术构建系统管理平台,提高信息化水平。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十五”,中国石油市场营销工作放眼国际。

  中国石油按照保障供应、调节供需、做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成品油和化工产品进出口,有效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增强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力和对全球资源的掌控力。贸易方式由过去单纯代理进出口发展到代理、自营进出口、转口、委托加工复出口,并步入国际原油、成品油期货市场。着眼全球的大市场、大营销格局开始形成。

  过去的5年里,中国石油从整体战略布局上推进管道储运建设,一条条管道“蛟龙”横空出世,“西气东输、北气南下、海气登陆”的天然气供应格局逐步形成;成品油资源以流向最优为前提,“北油南调、西油东送”的成品油管道干线正在加快构建。

  到“十五”末,中国石油建设管道总长度达3.1万多公里,是2000年的1.5倍,资源与市场、上下游紧密地连,覆盖全国的现代储运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市场安全稳定供应保障力进一步增强,运输成本显著降低。

  开局之年再回首,从运销到推销,又从推销到营销,中国石油营销业务的工作重点正从突出保油田和炼厂生产后路畅通,向在保障生产的前提下,实现市场营销份额和效益最大化转变。

  “十一五”,中国石油市场营销,天高地更阔。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