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症一:产业链发展失衡,原料缺口大
我国化纤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链发展不协调,原料缺口大。我国的化纤原料工业发展滞后,近年来对原料的进口居高不下。2004年,我国进口化纤原料超过1100万吨,以聚酯和涤纶为例
,全年进口PTA572万吨,进口EG341万吨,PTA和EG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57%和78%。预计,2005年PTA和EG的进口达670万吨和410万吨。我们应该加快化纤原料项目的建设。
病症二:化纤产能的增长超过需求,企业开工率逐年下降
2004年,大型聚酯企业的年均开工率为75%,小聚酯企业的开工率仅为25%;涤纶短纤维企业的开工率为82%,涤纶长丝企业的开工率为72%。2005年上半年,大型聚酯企业的开工率下降到72%,小聚酯企业也降到12%;涤纶短纤维企业的开工率为65%,涤纶长丝企业的开工率只有62%。
病症三:行业竞争加剧,企业效益下滑
我国的化纤行业已成为完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通过加强原料配套、产品技术开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民营企业通过跨越式发展,大大提升了产能规模,民营企业新建装置投资低、企业负担轻,加上区域经济和市场的优势,民营企业竞争力迅速提升;外资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依然存在。
由于三类企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大宗产品的趋同以及原料价格逐年上涨等原因,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的化纤企业利润率仅为3.34%。
病症四:技术和产品,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存
我国的化纤产品和技术,尤其是高性能技术纤维的发展进展缓慢,与国外的差距拉大,如芳纶、碳纤维、PBO纤维等均处于落后状态。到2004年,我国的涤纶长丝直接纺比例为41%,而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在90%以上。我国化纤行业的涤纶占纤维(非回纺料)在纺的比例为73%,而先进的国家和地区,间接纺短纤维产能已基本淘汰。
我国的化纤产品仍以常规的普通产品为主,中低档产品占需求的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的动力不足,许多企业缺少产品开发投入,大部分企业不具备技术开发的能力。目前我国的化纤产品差别化率约25%,而先进国家和地区达到45%以上。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