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作出限制 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独立生存面临危机

   2006-04-14 中国化工网季风人

82

核心提示:已经可以谋取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不再愿意允许中国企业保持对引进技术进行学习的控制权,他们图谋通吃规模

已经可以谋取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不再愿意允许中国企业保持对引进技术进行学习的控制权,他们图谋通吃规模巨大的中国市场从机械式到电子控制式是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的一次革命性变化。所谓革命性的标志之一就是它使生产机械式燃油系统的技术能力迅速成为无用。
 
  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当电控柴油喷射技术已经开始在全球普及,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所有的中国企业迄今为止都还只能生产机械式的油泵油嘴。由此,一个相对独立的中国油泵油嘴工业的生存面临威胁。


  仿制转向引进技术


  以苏联援建的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里程碑,中国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农机配套为主的独立的油泵油嘴工业。到改革开放以前,机械工业部下属的油泵油嘴企业共有10家,包括无锡、北京、南京、锦江、汉江、湖北、山东黄县、大连8家专业油泵油嘴厂,以及上海柴油机厂和洛阳拖拉机厂附属的油泵油嘴分厂,形成“8+2”格局。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载货车“汽油改柴油”政策,促进了柴油机工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期间,仿制起步的中国企业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技术合作等方式引进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机型和技术,同时自主开发的柴油机水平也有所提高。到1990年,中国柴油车的年产量已经达到7.58万辆,柴油车比重为14.9%,2000年则达到61.4万辆和29.7%。90年代,工程机械行业的较大发展成为柴油发动机的另一大用户。随着需求的扩大,潍柴和玉柴等一批农机行业出身的柴油发动机企业也成长起来。


  柴油汽车和柴油机企业的发展直接拉动了油泵油嘴工业的快速膨胀,到90年代初期,我国油泵油嘴企业达到200家。那时,油泵油嘴供不应求,业内企业家家盈利。近10年来,油泵油嘴行业出现激烈动荡和分化。目前,有一定规模的油泵油嘴企业大概还有70家左右,共有职工4万人,2003共生产多缸喷油泵197.3万台,年销售收入41.9亿元。其中,前10名企业的产量要占到行业总产量的80%。


  从总体上看,在机械式喷油系统时代,中国的油泵油嘴工业发展相对顺利。在欧II排放标准及以下的产品领域,虽然跨国公司也陆续登陆中国并投资设厂,但单就柴油机的油泵油嘴领域而言,跨国公司并没有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


  合资标志“技术引进”的历史转折


  当这一工业遭遇革命性技术变化时,中国本土企业的技术劣势就明显呈现出来。原因是深刻的。


  在机械式喷油系统时代,由于技术变化速度不快而且是高度连续性的,中国企业通过引进、模仿和自主改进就可以跟上技术的发展,并依靠低成本制造而保持竞争优势。但从机械式到电子控制的技术变化是跳跃式的,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油泵油嘴企业所不具备的电子和精密机械加工技术,而且需要中国企业所普遍缺乏的研发经验和能力。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