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我国石化工业必须加快三大方面调整

   2006-04-14 不详佚名

100

核心提示:就我国石化工业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
就我国石化工业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和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总工程师袁晴棠提出,必须加快战略布局、装置结构、产品结构3个方面调整。

  我国石化产品近年需求快速增长。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增量占世界石油消费增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2004年石油消费增长更为强劲,全年达3.09亿吨,增幅达17.4%。据预测,未来20年我国石油石化产品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2020年成品油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2.3倍,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将为2000年的3.2倍。

  但我国石化工业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石化资源短缺等问题,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和市场挑战。我国石化企业的生产和流通成本较高,赢利能力不强,影响了国际竞争能力。据中国工程院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的调研结果,2002年全国18家主要炼油企业净现金利润的平均水平为0.92元/UEDC(利用当量蒸馏能力),低于亚太地区平均水平;全国主要石化企业的乙烯现金操作费用约150美元/吨,比亚太地区平均水平高出10%。

  我国石化工业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制约,利用国际油气资源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一是国内油气产量不能满足需要,发展石化工业面临资源短缺的制约。二是科技进步步伐加快,技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三是日趋严格的环保要求,给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面对挑战,我国石化工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石油资源,加快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主要石油化学品生产能力不足,大量石化产品长期依靠进口。2003年我国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进口量分别达到19.073Mt(百万吨)、1.76Mt和1.006Mt,比2000年相应增长33.1%、11.8%和41.7%。据中国工程院关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的预测,2010年和2020年我国乙烯当量需求将分别达到25Mt-26Mt和37Mt-41Mt(包括来料加工复出口)。

  我国石化工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加强结构调整。

  第一是要加强战略布局调整,形成与区域经济相协调的发展格局。

  根据未来我国原油资源构成和石油产品需求状况调整炼油布局。布局调整要与4大都市区的经济发展相协调,遵循靠近消费市场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供应的充足和便捷,并要尽可能立足于现有炼油厂的改造和扩建。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重点骨干炼油化工基地。东部沿海地区炼化企业通过改扩建,建成若干个千万吨级骨干炼油企业,使其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炼化企业充分利用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进口原油资源,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炼油企业;长江中上游及内地炼化企业,要实现原油运输管道化,降低原油运输成本和原油消耗,提高油品质量,满足区域市场需求。通过上述措施,力争2020年前形成环渤海湾、杭州湾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的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配套的基本格局,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调整化工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现有乙烯及其下游装置的改造和合资项目的建设进程,使之赶上化工新周期的上升阶段,实现有效发展;加快镇海、天津、武汉等大型乙烯项目的前期工作,使之成为具有世界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生产基地,并实时关停并转小化工,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二是要调整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适应资源结构和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

  调整装置结构。针对炼化产业存在的深加工能力不足,高辛烷值组分生产能力低,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能力不足以及化工轻油产量满足不了未来发展需要等问题,要增加深加工装置能力,优选深度加工方案和工艺,提高轻质油收率;增加催化重整、烷基化和异构化装置能力,增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适应汽油质量升级和出口的需要;增加加氢裂化、加氢处理和加氢精制装置的能力,满足含硫、高硫原油加工和清洁燃料生产的需求;对于炼化一体化的企业,通过优化原油构成,增炼轻质原油,建设和扩建加氢裂化装置,增产化工轻油。

  调整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持合理的柴汽比和高标号汽油、车用柴油在产品中的比例;重视润滑油和石蜡生产,调整基础油结构,提高高档润滑油比例。化工要突出特色,调整产品结构。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要在巩固通用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同时,提高专用树脂产品、差别化纤维特别是功能化纤维和产业用纤维及橡胶新品种牌号的市场占有率,满足相关行业的发展需要。

  第三是要发展车用替代燃料和天然气化工,适应资源和市场需求变化。

  据中国工程院“我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从2003年的2400万辆左右增加到1亿辆左右。如果不有效引导和控制,数量还会更大。届时我国车用汽、柴油需求量将占全部汽、柴油需求总量的65%。车用替代燃料主要包括液化气(LPG)、压缩天然气(CNG)、天然气合成油品(GTL)、煤直接或间接液化产品、以煤或天然气作原料合成的醇类和醚类、从农作物生产的乙醇汽油、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生物柴油以及用作汽车动力的燃料电池等。欧美和日本都把天然气作为替代燃料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在四川、重庆、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压缩天然气和液化气汽车,已取得一定的推广经验。随着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的建成投产和其它天然气管网的延伸和建设,将为汽车提供更为有利的加气条件,可以积极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经过两年多的试点,证明技术上是可行的,目前我国已决定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等省扩大试点,但需要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于天然气合成液体燃料(GTL),国外在技术上已日趋成熟,我国应加大研发力度。对于煤液化制运输燃料,包括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都应在技术经济基本可行的条件下,先做示范性工业试验。二甲醚虽属清洁替代燃料,但因其成本高缺乏竞争力。甲醇做汽车燃料需要有专用发动机、相应的储运设施和安全防护系统,应谨慎对待。发展生物柴油对保护环境有利,但需解决原料来源和降低成本问题。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是发展方向,但要工业化尚需进行大量研发工作。

  全球天然气资源丰富,目前国际上天然气利用已开始向天然气化工发展,在产地附近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建设合成氨/尿素、甲醇/醋酸以及由甲醇制取乙烯等低碳烯烃和丙稀等生产装置。我国应加快天然气化工利用的技术开发,争取早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天然气化工产业。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