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够承受多高的油价?

   2006-05-15 中国经营报佚名

57

核心提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4月21日突破每桶75美元,之后尽管短暂回落到70美元以下,但由于市场对伊朗和尼日利亚局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4月21日突破每桶75美元,之后尽管短暂回落到70美元以下,但由于市场对伊朗和尼日利亚局势的普遍担心,5月10日原油期货价格又大幅上升到72美元。
  
  居于高位和不稳定的石油价格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正处于重化工阶段的中国,石油价格的一举一动处处牵动经济神经,中国能承受多高的油价已经成为各方急于求证的课题。
  
  价格走势未明
  
  高油价使世界经济不堪重负,未来的价格走势更是扑朔迷离。事实上,因为目前的不确定性因素在短期内不会消失,美国和伊朗的关系走势未明,石油价格走向越来越难以预测。
  
  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认为:“目前影响石油价格的基本面,还有很多因素并不明朗,导致难以预期石油价格未来的走势。”他表示,“分析师预测短期油价的准确度,不比闭着眼睛朝靶心掷飞镖强多少”。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峻则表示,目前的石油价格高位运行主要是因为美国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出乎预料,对石油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非常强劲;另外,短期内,伊朗问题等中东地缘政治因素前景不明也使各界难以对油价走势做出准确判断。德意志银行基于石油供给对价格影响的历史数据进行的弹性分析的结果更是惊人,“如果美国攻打伊朗,短期内石油价格将会翻一倍,也就是说达到140美元一桶的高度。”马峻解释说,我们的依据是伊朗本国的产量和经过伊朗的石油管道占据全球石油供给总量的20%,石油供给对价格的弹性影响是五倍。
  
  影响众说不一
  
  实际上,石油价格上涨对全球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中国是否能够承受高油价的考验?经济学家们也难以在这个问题上达到统一。
  
  陶冬表示:“去年很多人士预测,如果石油价格上涨到70美元的水平,全球经济很可能会出现崩溃的局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原因是全球的生产线转移到了亚洲,虽然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但是产成品的总成本乃至价格都没有出现大幅度上升。因为亚洲地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相比,劳动力价格乃至其他成本大幅度下降,这导致了发达经济体的CPI和PPI脱节。”他认为:“中国石油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但是成品油价格却被政府部门严格控制着。石油公司的整体利润并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为开采企业的利润上升弥补了炼化企业的利润下降。在过去的三年里,国际市场上石油价格和汽油价格均上涨了80%,而中国的石油价格上涨了80%,汽油价格仅仅上涨了40%。” “目前的油价水平对中国GDP的增长影响有限,基本不会体现出来。”
  
  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安德森也表示,高油价给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他的理由是,“实际上,中国2/3的原油需求可以从本国生产中得到满足,而不是像日本和韩国那样完全依赖进口。”安德森分析说:“即使国际原油价格长期在60~70美元/桶,中国国内石油价格也并没有必要跟进到同样的水平,因为中国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的石油市场价格。”
  
  高盛的研究报告则认为,与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中国受石油价格上涨的冲击可能是最小的。原因在于,丰富的煤炭资源满足了中国2/3以上的能源需求。原油价格上升的同时,其他能源的价格也会随即上升,对于那些主要依靠石油进口的国家,其交易损失远不止仅仅体现在原油上的损失。
  
  不过,一些经济学家却有不同看法。
  
  花旗集团中国经济学家沈明高做过研究,如果石油价格维持在目前的70美元一桶水平上,不仅对中国经济乃至对全球经济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基于去年下半年40多美元/桶的平均油价水平,当时花旗估计,油价在此基础上每上升10美元,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就会下降0.5个百分点。不过后来的事实表明,当时的估计过高,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高。
  
  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梁红也做过类似的计算,她计算的结果是,如果原油价格在60美元/桶以上,中国GDP增长率下降1.2%,70美元的水平会下降更多,因为中国的制造工业对石油非常依赖。
  
  而德意志银行的计算则显示,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将会下降0.5个百分点,会促使CPI上升0.5个百分点,贸易盈余下降1.2个百分点,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实际影响要比数量分析的结果小一些。如果石油价格继续徘徊在70~80美元/桶,行业之间的分化将会加剧,石油开采企业利润上升,下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则会受到挤压。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