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国能源消费将超美国

   2006-06-23 中华工商时报昭玟

72

核心提示: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强劲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在星期二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中说,到2030年全球的能源消费

发展中国家增长最强劲

  美国能源部能源情报署在星期二发布的国际能源展望报告中说,到2030年全球的能源消费预计会增加71%,其中最强的消费增长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经合组织以外的亚洲国家。

  不过,报告也表示,更高的石油价格也导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减缓以及非常规能源供应快速增加。

  美国能源部独立的统计和分析机构能源情报署在假设现有的能源政策法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2030年之前的全球能源状况进行了展望。

  今后25年全球能源需求剧增

  能源情报署署长盖·卡鲁索在星期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他们对今后的能源趋势做出的预测。

  他说:“在今后的25年时间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非常强劲,到2030年增长速度会超过70%。增长的大部分将是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推动这种增长的是这些国家强劲的经济增长和由此带来的资本增长以及这些资本储备对能源的消耗。”卡鲁索指出,需求增长最不确定的因素是单位GDP的能耗。

  很明显的是,更高的石油价格以及市场体系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的能源使用效率都有所提高。

  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也对能源需求和供应造成影响,因此对于今后的能源预测来说,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能源情报署的报告对世界石油价格进行了重新评估。该评估认为,目前将近70美元一桶轻质低硫原油的价格会降下来,但是不会回到两三年前预测时很多人认为会持续很多年的25美元到30美元一桶的价格。现在已经进入了石油价格的新时代。石油价格不会再回落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平的原因包括:对增加石油产量进行投资的不足、石油开采所存在的各种障碍以及经营成本的提高等因素。

  更高的价格减缓需求增长

  报告预测,到2025年,以实际美元计算,即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世界石油价格会达到每桶57美元,相当于名义上的107美元,这个价格要比去年的预测高出35%。

  卡鲁索表示,更高的石油价格会减缓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结果会导致石油在所有能源使用中的比例,从2003年的38%下降到2030年的33%。

  而美国、中国和印度将占世界石油使用增长的51%。

  报告预计,欧佩克组织(OPEC)在2003年到2030年期间,每天会增加1460万桶石油的供应。更高的石油价格也会促使欧佩克组织以外的石油供应每天增加2370万桶,其中包括每天810万桶的非常规能源供应。

  卡鲁索说,在2003年到2030年期间,包括油砂、重石油、矿物燃料、液化炭和液化气的生产,将占世界所有液态能源供应增长的25%。

  另外,更高的石油价格会增加天然气和煤炭的竞争力,也会改善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前景。

  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到2015年,非经合组织国家使用的能源要超过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到2030年,它们使用的能源比经合组织多出34%,其中中国的能源消费将超过美国。(23D5)

  相关链接

  欧美峰会就加强能源合作达成共识

  在维也纳出席欧盟-美国首脑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与欧盟领导人21日讨论了内容广泛的经济议题,并就双方加强能源合作达成共识。

  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首脑会议结束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此次欧美峰会有关能源合作的讨论取得了具体成果,欧美双方同意在能源安全问题上进行战略合作,并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建立高级别对话机制。

  首脑会议发表的声明强调,欧美双方一致同意加强战略能源对话与合作,倡导以市场为基础的能源安全政策,在能源领域增加投资,并积极促进能源供应多元化。声明说,为保障充分、可靠和利于环保的能源供应,双方还将致力于改善全球能源供应网的安全,发展新型低污染和低排放技术等。

  欧盟委员会在首脑会议举行之前发表的一项公报说,欧盟和美国在能源领域面临共同挑战,双方对能源效率、安全和市场存在共同的担心。欧盟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一半。欧盟在能源领域需要加强同美国的政策对话。

  此次欧美首脑会议讨论的经济议题还包括双方经济关系、加强相互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以及保护知识产权措施等。双方同意,针对全球盗版和伪造行为,欧美将加强对话并制定新的行动战略,加强与第三国的合作,致力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使国际专利体系更加有效,遏制全球盗版和伪造行为。

  为期一天的欧盟-美国首脑会议当天在维也纳结束。美国总统布什、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奥地利总理许塞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就伙伴关系、人权、伊朗核问题和伊拉克局势等共同关心的问题举行了会谈。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