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石化压减自用油 抱回金娃娃 上半年压减烧油近9万吨,价值2.7亿元,炼油综合商品率提高1.8个百分点

   2006-07-05 茂名石化公司宣传部茂名石化公司宣传部

87

核心提示:压缩烧油大有潜力可挖。茂名石化公司根据总部提出的节约资源工作方针,把压减烧油作为降本减费的突破口,科
压缩烧油大有潜力可挖。茂名石化公司根据总部提出的节约资源工作方针,把压减烧油作为降本减费的突破口,科学统筹,严细管理,精心操作,发挥煤代油技改工程效能,停开三台烧油锅炉,并实施多项管理节能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化工生产持续高负荷运转,动力供应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上半年消耗燃料油同比减少近9万吨,价值2.7亿元,预计全年可节油20万吨,价值6亿元。
  
  茂名石化过去由于动力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在生产炼油化工所需蒸汽和电力中消耗大量燃料油,其中仅为乙烯生产提供动力的三台220吨/时燃油锅炉2005年就消耗燃油26.5万吨。同时由于自用油比重大,导致去年上市部分炼油综合商品率低于集团公司平均水平0.64个百分点,低于镇海炼化1.38个百分点。在该公司召开的经济活动分析会上,茂名石化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分公司代表李安喜以此为案例阐述严细管理出大效益的理念,并给大家算了两笔帐:先算政治帐,目前能源紧缺供应紧张,原油资源极其宝贵,而每年几十万吨燃油在我们手中被烧掉,这与中国石化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极不相符的,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背道而驰的;再算经济帐,二十多万吨燃料油如果节约下来直接节约燃料费3亿元,再通过深加工变为成品油,每吨价值增值1500多元,一年可拿回效益3亿多元。因此,强化管理挖潜增效首先要在压减烧油,提高资源利用率上用大气力下苦功夫。
  
  在统一认识、找出差距的基础上,茂名石化把与镇海炼化等先进企业在综合商品率、单位能源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的差距公布于众,组织到镇海炼化、上海石化、金陵石化作压减烧油的专题学习调研,应用兄弟企业的先进经验对管理干部和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引导职工群策群力学赶先进,展开了一场以压缩烧油为突破口的节能攻坚仗:
  
  明确目标,落实问责。今年初,该公司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职代会上提出了全年压减烧油17万吨的目标,并经职代会审议作为实现2006年效益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明确了压减烧油的主管领导、主要部门和实施单位责任人,将全年节油任务分解为每月指标和岗位责任,严格考核,从严问责,确保每月用油控制在计划指标内。该公司主要领导还定点联系乙烯动力厂,经常到生产一线与该厂领导和技术人员一起分析锅炉和机组运行状况,查找燃料单耗偏高的症结所在,采取整改隐患、改进操作等措施,使煤炉供电标煤耗逐月下降。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能否完成全年压减烧油目标,关键在于实现两台410吨/时CFB燃煤锅炉的早日投产和安全经济运行。为此,茂名石化公司全力以赴加快煤代油锅炉技改工程建设步伐,加强与设计、监理、施工等部门的对接协调,每天检查工程进度,及时解决施工难题,使工程实现了早日投产早日平稳运行目标,2号CFB锅炉于今年4月8日投产,只用7天时间就达到平稳运转并与1号CFB锅炉联动运行,4月30日实现了停用三台烧油锅炉的预定目标,为全年压减烧油20万吨打下了坚实基础。
  
  优化资源,降低成本。生产既要保安全又要讲经济,是茂名石化在强化管理中推行的新理念。在压减烧油中,该公司千方百计以管理精细化促进效益最大化,既要实现压减烧油目标,又使动力成本大幅降低。为了优化燃料结构,该公司组织管理部门和技术人员开展专题攻关,针对广东退出煤炭行业、燃煤价格上扬的趋势,发挥企业自产大量石油焦和茂名油页岩资源丰富且价格较低的有利条件,开展提高石油焦比例和掺烧油页岩的专项优化试验,经过反复摸索,成功地将石油焦掺烧比例由30%提高至70%,同时掺烧油页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掺烧1万多吨,为优化燃料配比,降低燃料成本取得一定的经验。为了节约输送原油的管线伴热锅炉用油,该公司正在实施将1台燃料油锅炉易地改造为水煤浆蒸汽锅炉,从而结束输油站用原油作燃料的历史,每年可节油2000吨,价值约700万元。
  
  全员动手,厉行节约。把“强化管理,提高效益”变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使茂名石化压减烧油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乙烯动力厂围绕安全经济运行,组织职工提合理化建议,开展小改小革,消除了生产运行上的瓶颈难题80多项,既使两台CFB锅炉运行走上良性循环,又节约了生产成本。其中通过技术改造和改进管理,今年上半年节水100多万吨,节电120万度,价值100多万元。
  
  压减烧油的深入展开,有力地促进了茂名石化公司降本减费挖潜增效。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成本比进度指标节约1.4亿元,管理费用比进度指标节约了1900万元。同时,炼油综合商品率比去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高于集团公司平均水平,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