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石油的自我救赎

   2006-07-06 北京周报北京周报

49

核心提示:2005年6月,有3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加入的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石

2005年6月,有30多家民营石油企业加入的长联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布成立,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石油联合企业。(汪永基)

中国石油民营企业似乎长期以来一直在生存线上挣扎。而自从2004年12月11日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资正式开放以来,原本就受制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民营石油企业又开始面临外资的困扰,多家石油民营企业叫苦不迭,更有专家担忧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石油民营企业很有可能会从市场上消失。

  刚从中国的中南部地区江西省南昌市回广州的民营加油站的经营者李奇(化名)告诉记者:“现在我不知道我的竞争对手是谁了。”以前既是同伴,又是竞争对手的民营加油站似乎在一年之间快速人间蒸发,“去年我到江西还有一个繁荣的民营加油站的市场,而到了今年,90%的市场都已被中石化和中石油收购了。”

  记者从南昌民营石油企业老板何致远了解到的信息也证实了李奇的说法:“江西的民营加油站确实剩下不多了。”何致远对记者表示,近几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高价收购了一批民营加油站,原来还有一些地段好的加油站不愿出让。然而从2004年底开始,成品油批零价格倒挂,加油站卖油越多,亏得越多,民营加油站难以维持,只能主动上门出让,或者关门停业。

  据了解,1999年之前,民营加油站一度占到总数的60%。但是,到2001年,90%以上的民营加油站被两大集团“招安”。最新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石化在控制了国内近300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再收购加油站1200座,其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上升至约55%;中石油也强劲扩张,加油站总数达到18164座,零售市场占有率达到约32%。而民营加油站2005年只剩下2万家,市场占有率还不到15%。

  “现在还在经营的石油民营企业也是处于苦苦挣扎之中,很多已经快撑不住了。” 李文一针见血的指出,石油行业垄断是造成石油民营企业陷入生存危机的罪魁祸首。

打破垄断坚冰


  海口市一家中石化加油站的工作人员在更新燃油价格表。目前加油站市场几乎完全由中石化中石油垄断。(赵颖全)

  早在1998年,海外走私非常猖獗,成品油市场秩序混乱,从而导致当时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出现50亿元亏损。为遏制这一态势的继续蔓延,在两大集团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决定清理和整顿国内成品油市场,并为此下发了38号文件。

  在38号文件出台之前,除上海等几个少数城市,其它城市则准许民营企业拥有经营成品油的合法资格。但38号文件出台后,一夜之间在所有城市里民企成品油经营被停牌。

  按照相关规定,石油行业的中、下游已经开放,但上游的勘探开采业务仍然是“特权”行业,只有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特许勘探许可证和开采许可证的企业,才能成为勘探开采商,而有幸享有此等特权的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集团三大石油巨头。至于外资进来,陆上则须与中国石化、中石油合作,海上则须与中海油合作。

  当时在上海从事成品油经营的民营企业有200多家,其中99%转入地下,并通过挂靠中石化、中石油继续生存,为此每家石油民营企业每年要交“挂靠费”3.5万元,以从三大石油公司手下获得一些小油田。何致远对记者透露2005年原油价格每吨2000元,而一家在新疆采油的民企在交油后所获仅有8-900元,而其生产成本尚未扣除。

  此后中国石油民营企业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过。由于没有油源,民营企业拥有的加油站通常只能是从中石油、中石化手中以更高的价格买油,在油荒的时候,甚至拿不到油。而在与中石油、中石化,包括和壳牌、BP等一些跨国石油巨头组建的合资零售终端之争中,由于规模和资金等方面的缺陷,民营企业一直是在市场的角落艰难谋生。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无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法理角度应该都是共同拥有。”何致远认为石油民营企业应与国有石油公司拥有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如今中国能源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05年进口原油1.3亿吨,比上年增长3.3%。商务部预计在4年之内,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年进口量将达到大约1.6亿吨,远远高于2005年的进口量。按此计算,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存度将从目前的37%上升至接近50%。

  面对严峻的能源状况,厦门海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金泉说:“作为中国石油市场的重要补充力量,民营石油业可以为中国能源安全发挥积极作用。而打破行业垄断,在国内石油领域获得‘话语权’,也已刻不容缓。”

  现在拥有50多家民营企业会员的民间石油商会--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同业商会正在为打破石油行业垄断积极奔走。记者从该商会了解到,目前石油商会正在推进两方面的工作:首先争取国家对现有石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给民营石油企业更多发展空间。其次是与中石油、中石化加快沟通,与国外石油输出国加强联系,争取更大的空间。

  “石油产业需要有更多企业进入,石油产业要多一点竞争。”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博士也认为:“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并且经济快速增长的国家,仅仅靠三个集团来解决石油问题肯定是解决不了的。这就给民营石油企业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而民营油企的进入也会对整个石油未来的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海外寻出路

  打破石油行业垄断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对于已经处于生死边缘的石油民营企业来说,摆脱当下的艰难处境更为实际。

  5月9日由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倡导和推动的“股权换油源计划”最近在印尼、中东地区获得了6个石油区块,总价值达4亿多美元,标志着中国民间力量在海外寻找石油资源的努力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这6个区块中的4个分布在印尼,2个在中东,相关具有法律效应的协议已经签订。”股权换油源计划的设计者、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主席崔新生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透露。

  作为一个跨国石油及能源投资企业多边协议合作联盟,中国石油业国际产业投资联盟是由北京民生商联国际石油顾问有限公司与海湾阿拉伯国家以及世界主要石油资源国家相关机构和企业等联合发起,为了推进中国能源经济、特别是民间石油业的全球化资源合作,以“股权换油源计划”为路线而形成的一种资源与市场利益共享制度。

  崔新生向记者介绍,“股权换油源计划”针对中国市场而设计,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石油石化企业的一种“引进附带油源合资”战略。在“股权换油源计划”下,石油生产国以本国的石油区块作本金,加入在香港注册的“中国石油产业投资基金”。中国企业以其自有资产入股,与具有油源的外国企业或油矿主谋求共建中小型油码头、石油运输系统、仓储或炼油厂及终端销售网点等方面的合资合作,以满足中国企业的份额油及保证供给需求,外国企业能够顺利进入中国市场,并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利润。

  “由于投资联盟由民营企业构成,在海外寻找石油区块具有相对较大的灵活性和较小的政治敏感性,获得区块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认为通过股权换油源,石油生产国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市场,而中国也可以避免成为国际油价上涨的替罪羊和受害者。事实证明,在获取国外油源方面,民营企业、尤其是与石油输出国共同创立的基金参股的民营企业,在获取油源方面的人为干扰因素少得多。

  “这是一个使双方得益的计划,因为该计划照顾到了石油输出国和消费国的双方利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周凤起指出,从石油输出国来说,每一个资源国都最希望能够与终端市场对接,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中国的石油民营企业也可以反向到国外持有一些油田。这样就改变了现在的传统运行模式--绕过各种市场炒作环节,将供需双方直接对接,应该是“股权换油源”计划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保证油源供给的关键。

  但同时周凤起也认为“股权换油源”还有许多瓶颈因素需要克服,最大的障碍也许来自政策层面。她对记者说:“即使石油民营企业在海外取得油源,拿回来也只能卖给中石油、中石化,因为民营企业没有批发权。”如果这种担忧变成现实,仍然无法解决国内民营油企的油源问题。

  崔新生对此早已有过考虑,他对记者表示:“这是人们对目前石油市场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他看来,目前民营油企处在下游行业,和零售企业、小卖铺差不多,民企需要做的是油源和管理质量的提升,当你做好了得到市场认可,政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中国石油集团(CNPC)经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周立军也同意这种看法:“民企走出去存在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政策的限制,而是在市场占有没有优势。”他认为如果石油民营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积累一定的实力,拥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自然就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