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能源危机隐现 俄力保能源出口以发挥国际影响

   2006-09-27 第一财经日报臧文茜

58

核心提示:在大量出口能源创汇并为许多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能源输出大国俄罗斯国内的能源危机却在迅速加剧。俄

  在大量出口能源创汇并为许多国家解决能源问题的同时,能源输出大国俄罗斯国内的能源危机却在迅速加剧。俄官方公布的资料显示,俄罗斯目前的天然气供应已有30%左右的缺口。而对俄统一电力公司的天然气供应不足,则直接加剧了俄电力短缺的状况。 
 
 
 为既保证满足俄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的对外出口,又保障国内的电力供应,俄政府已经开始制定新的燃料战略。在17日举行的国家燃料平衡问题会议上,俄总统办公厅主任索比亚宁、工业和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统一电力公司总裁丘拜斯、联邦价格局局长诺维科夫和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会成员等均出席会议。会议在“制定保障国家2015年前电力供应的燃料战略是当务之急”上取得一致,且首先必须立即解决2006~2007年度及近年内的燃料供应问题。

  天然气缺口抬高发电成本

  事实上,天然气供应不足一直困扰着统一电力公司。按计划,Gazprom今年共应向统一电力公司划拨1005亿立方米天然气,而统一电力公司1~8月就已用掉900亿立方米。燃料不足迫使该公司不得不使用重油和煤炭来发电。而重油比天然气贵得多。这意味着发电成本大幅上升,电力价格随之上涨。

  目前,统一电力公司以45~55美元/千立方米的优惠配额价格购买天然气。而对Gazprom来说,出口比在国内销售更有利。今年,统一电力公司的天然气配额就被 Gazprom缩减了110亿立方米。虽然明年的配额暂时未定,但丘拜斯认为,配额只会继续缩减。

  俄罗斯许多能源市场专家指出,国内外对俄罗斯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速度,比Gazprom预计的要快得多。比如,去年Gazprom的天然气开采量为5480亿立方米,公司计划到2010年增至5600亿立方米;而该公司去年的天然气出口量为1510亿立方米,公司计划到2010年增至1800亿立方米,出口量的增速将高于开采量的增速(事实上,今年的出口增速也高于开采量增速)。另外,俄国内的天然气消费需求今年预计增长1%,实际却上涨了4%。两者相叠加,俄罗斯国内的天然气短缺局面仍将加剧。

  力保“能源政治工具”

  据知情人透露,尽管天然气缺口不断加大,但克里姆林宫绝不会限制Gazprom的出口量,因为俄政府不想失去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巨大的消费市场。

  作为Gazprom出口负责人的俄第一副总理梅德维杰夫也承认,之所以要保证Gazprom的出口量,就是要极力保住能源这个俄罗斯赖以发挥国际影响力的补充工具。

  俄舆论表示,说到底,Gazprom不仅是国家的经济武器,也是国家的政治武器。因此,电价上涨、天然气提价由百姓“埋单”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把我们用以发电的重油,按照其生产的电力折算成天然气,那么每千立方米天然气的价格达到185美元。而这样高的成本只能由消费者——企业和居民来承受,”丘拜斯表示,“政府理解这一点,但又不想失去Gazprom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控制地位,因此已经考虑逐步以煤炭来代替天然气发电。”在17日召开的国家燃料平衡问题会议上,与会者还讨论了近5年内在各地新建煤炭基地的计划。

  目前,俄罗斯只有20家发电厂既有燃气发电机组,又有燃煤发电机组。其余都是燃气电厂。据测算,如果将现有的燃气电厂技改成为燃煤电厂,每年可节约27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近期800亿美元投资电力

  俄罗斯的电力短缺已经达到影响经济发展的程度。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长格列夫6日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由于电力供应不足,俄罗斯今年的GDP只能增长5%。

  丘拜斯14日在同总理弗拉德科夫会晤时,也对电力制约经济发展表示非常担忧。据悉,为保证今年冬季的电力供应,统一电力公司批准了届时将对16个州、区实行的限电措施。丘拜斯解释说,1~8月,俄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了1.5倍,各电厂的发电设备已经达到满负荷状态,所以必须限电,以预防电力系统可能出现的事故。

  对于丘拜斯的困境和电力短缺对俄经济造成的影响,弗拉德科夫称,俄政府将在建造新电厂、核电站和发展电力基础设施方面开展大规模投资,近期对电力系统的投资将达20800亿卢布(约合800亿美元)。

  据估算,为缓解电力短缺局面,未来30年内俄罗斯的新增发电量至少要达到300千兆瓦。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