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身陷两难境地 油价改革进退维谷

   2006-10-19 国际金融报国际金融报

78

核心提示: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背后,活跃着相关利益集体的身影,他们通过对价格决策者施加影响,使我国油价在与国

  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背后,活跃着相关利益集体的身影,他们通过对价格决策者施加影响,使我国油价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国际油价涨时接轨,下跌时“错轨”的奇异现象——

  国际油价连续暴跌,国内舆论纷纷要求调整油价。矛头所向,国家发改委终于有所动作。该部门近日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国有石油巨头,以及石油交易所、地方发改委等相关单位齐聚,召开一次为期两天的内部会议,商讨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事宜。

  “跟涨不跟跌”引发争议不断

  9月中下旬开始,一度坚挺的国际原油价格突然开始迅速回落,伦敦、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曾多次在盘中跌破每桶60美元大关,这比两个月前的峰值,下跌了20%多。众多消费者随之发出疑问:国内成品油价格是否也应该适当回落?

  《北京商报》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的话说,国际油价下跌,导致企业成本下降,国内油价也应该随之下跌,但这不是惟一的逻辑。国内石油市场不能又想让马儿跑,又不想让马儿吃草。石油企业需要大的利润空间来进行技术研发,提高炼油能力,这样可以实现节能降耗,还能提高我国石油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所以国内油价没必要下调。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主任张建平在接受该报记者专访时则表示,现在国际油价并不稳定,我国政府对国际油价处于慎重的观察阶段,等国际油价平稳后再做举措。

  《新京报》随即发表文章反驳说,所谓“石油企业需要大的利润空间”,换上一种流行说法,其实就是“石油就该暴利”。依此逻辑,“水就该暴利”、“煤就该暴利”、“电就该暴利”,无一不可找到“理论依据”,完全背离了基本的经济常识。该文还表示,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只有当企业感受到利润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时候,它才有动力去想尽一切办法节能降耗以便降低成本——这不是“又想让马儿跑,又不想让马儿吃草”,而是“跑与不跑马儿都吃得饱,马儿就不会跑”。

  《财经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在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背后,活跃着相关利益集体的身影,他们通过对价格决策者施加影响,使我国油价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出现了国际油价涨时接轨,下跌时“错轨”的奇异现象,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当然,有关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可以站出来说,国际油价还不稳定,还有很多变数,不妨再等一等、看一看。问题是,在国际油价上涨的时候为何不以这么好的耐心,等一等、看一看再调价?——这是实实在在地用时间换利润,利润当然都出在公众身上。这暴露出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

  发改委身陷两难境地

  《江南时报》援引专家的话说,油改的推出和油价下调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决策部门如果要“解决问题”,释放公众的压力,有可能进行“象征性”的价格下调,但此举的“后遗症”也是明显的。因为更大的问题来自炼油厂的亏损和油价改革的阶段性目标还未取得。政府的主要着眼点是在石油消费者的购买力和石油生产商的利润方面寻找到一个平衡。

  《中国青年报》报道称,发改委原希望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下泻的当下,推进国内油价直接与国际接轨,实现一步到位。但该部门现在左右为难,一方面民间对高油价抵触情绪很大,另一方面又不敢轻易开闸降价,担心影响石油巨头积极保产、稳定市场供给的情绪。

  《理财周刊》发表文章指出,施行至今的成品油定价机制看起来好像是与国际市场接轨了,但由于中间隔着发改委和两大石油巨头,国际油价与国内油价的传导快慢不一:两大石油巨头对国际油价上涨的敏感度要远远大于对国际油价下跌的敏感度。国际原油一涨国内就可以跟涨,生产成本立刻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但是国际原油跌了,我们这里至少要几个月后才能跟着降低下来,那时可能油价反弹了,降价措施也就无疾而终了,就算真跟着降低了,中间拖那么长时间里,这些巨头也足以获取极其巨大的超额利润了。

  《东方早报》报道称,去年以来,国内6次上调成品油价时,国家发改委都曾宣称,涨价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后,国内却“跟涨不跟跌”,这就引起外界的激烈争议。知情人士透露说,“发改委召开这次会议是迫不得已。”否则下次油价上涨时,若再拿出国际接轨的理由将显得苍白无力。

  油价改革需要多管齐下

  《中国经营报》报道称,巨头企业的行业垄断使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误入歧途。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一位官员说:“单单改革价格机制,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也是我国油价机制改革议论了很多年,到现在也没有出台的主因。”

  《每日经济新闻》发表文章称,中国的石油企业都是上市公司,但公益性、行政管制之下的央企与上市公司的市场性质两者之间如何协调,从来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国内石油巨头们虽付出高昂代价在全世界寻找油源,但他们显然没有动力改进自己的议价体系,因为国际市场高油价丝毫无损于他们获利。当一种公司体制既让消费者愤怒,也让公司不满,更无助于长远的发展时,决策层应该考虑,借助资本市场真正改革一下管治方法了。

  《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对油品等垄断行业产品价格体制的改革应尽快研究,稳步推进。比如,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的非自然垄断业务,应在价格形成中引入竞争机制,形成市场定价。市场价格的形成可以促进公共产品的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资源的配置。对自然垄断业务应继续实行政府定价或实行政府管制价格,但必须建立规范的价格形成规则、制度,做到价格公平、成本合理负担以及消费合理。同时,建立和完善价格听证制度,公开信息,让公共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利润、报酬接受社会的监督。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