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定价未决 民营油企命悬新石油定价机制

   2006-10-23 赢周刊赢周刊

60

核心提示:纽约油价收于每桶58.57美元。和今年7月中旬78美元的高位相比,国际油价已下跌了20%以上。  在近期国际油

  纽约油价收于每桶58.57美元。和今年7月中旬78美元的高位相比,国际油价已下跌了20%以上。

  在近期国际油价暴跌的背景下,有消息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计划重新打造成品油定价机制。10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油企巨头聚集成都,召开国内油价调整与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问题的会议。在这一定价机制改革在即的关键时刻,民营油企们的心都被吊起来了。

  发改委左右为难

  国际油价最近两个月的连续暴跌,使发改委不得不重新考虑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

  目前,国内舆论要求下调油价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此之前,为了消化国际油价上涨的压力,国内6次上调成品油价,但此次国际油价暴跌后,国内油价并未迅速跟进下降,这引起来自用油企业、消费者的激烈争议,指责国内油价“跟涨不跟跌”的定价机制。

  “虽然国际市场的油价大幅下跌,但中国目前的油价有部分仍低于国际市场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国内的汽油每吨大约比国际油价低300—400元,但柴油每吨仍比国际油价高300元左右。”10月16日,一位业界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考虑到燃油税,国内的油价不但不应该下降,反而应当上调。如果现在开增燃油税,每吨成品油还应当增加1000多块钱。”

  这一观点,目前并不能被大多数的消费者接受。“中国这几年未能顺利开征燃油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现在,国际油价连续两个多月下跌,幅度又非常大,现在正是开征燃油税的好机会。”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在近期有可能把开征燃油税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但中石化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政府虽然有意趁此机会加快燃油税政策的出台,但这个工作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在目前情况下,迫于消费者的压力,油价下调的可能性更大。”

  垄断油企也暗暗叫苦

  油价调整“跟涨不跟跌”的现况,把垄断油企推到风口浪尖上。而它们也不是不委屈的。“我们的炼油厂前9个月都在亏损,我们有稳定市场的责任,这是没法子的事。现在好不容易国际油价下调了,才看到盈利的希望,可能又要下调价格,这对我们很不公平。”中石化一位地方负责人10月1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石化的炼油厂目前从国际采购的原油都是期货,也就是说,10月份采购的原油,要到12月份才能加工出成品油,所以现在炼油厂使用的是国际油价最高时买进的原油,炼油厂还在亏本经营。据悉,中国目前原油的生产成本是每桶58美元,而国际油价在60美元左右徘徊。“即使按目前的国际价格进口原油,炼油厂生产柴油还是亏损。”

  此外,两大公司不希望调价,还有一个原因是技术问题。“在炼油厂的生产技术上,我们还需要一大笔资金。比如国内进口最多的燃料油,我们生产的水平就远远比不上外国,达不到国外的标准。”该人士指出,如果不能让炼油厂有较高的利润积累,生产技术进步就无从谈起。

  中石化广东一位人士感慨万端地说:“现在广东只有中石化系统的加油站在稳定供油,即使0#柴油亏本经营也在供油。我们亏损为社会稳定作贡献时没人说,我们有利润时就受指责。”

  民营油企苦苦死撑

  在国际油价大跌时,众多民营油企的日子并没有得到改善。

  广东一家民营加油站的郑先生告诉记者:“国际油价降了以后,供应量老是不足。”

  目前,广州民营加油站90#汽油的利润是100元/吨,97#汽油的利润是300-400元/吨左右。93#汽油比97#汽油略差一点,但相差不大。0#柴油价格倒挂五六十元,现在还拿不到货。“这样的情况有大半年了,目前民营加油站的利润很薄,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郑先生的加油站处在广州的黄金地段,但是部分油品不时缺货。“有的油品,你拿回来一次,下次去拿时石油公司说‘没有了’,客户以后就不愿再来光顾。所以我们干脆只拿稳定的汽油。现在供应稳定的是93#和97#汽油,这两种汽油比较好卖。90#汽油供应不稳定。而0#柴油的批发价是5250元/吨,卖的话大约要亏50元左右,现在缺货。”

  郑先生还算非常幸运,因为他的加油站位于黄金地段,政府明令两大石油公司必须供油,虽供应不足,供应的价格也较政府要求的高,却仍能生存下去。而地段不好、未受政府保护的许多民营加油站的日子更难,许多撑不下去的民营加油站已关门转卖。

  郑先生说:“未来国际油价继续下跌的话,民营加油站的日子应该会好一点。不过主要还是要看政府对两大石油公司监控的情况。要是监控力强,我们会好过些,否则,我们还是得不到好处的。如果政府下调零售价,批发价也会下调。批发价和零售价一起变,调来调去还是一样的,两大石油公司会保持一定的利润额,对它们来说,这样的调整只是把钱从左边口袋放到右边口袋。民营企业还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