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一段时期来,国际原油价格从最高接近80美元/桶回落到57美元/桶左右,受其价格波动影响,国外多家航空公司纷纷将近一年来一路上涨的燃油附加费进行下调。面对这种情况,上海航空董事长周赤表示,目前国内燃油附加费水平只能弥补国际油价上涨为航空公司增加成本的30%到40%。他认为,对国内航空公司来说,燃油附加费还难以下调。更有甚者,国航、东航、南航三大航空公司此前已宣布,从下月开始,中国与日本、东南亚之间的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将从下月起全面上涨,平均涨幅达50%。
中国的航空企业凭什么如此简单地说不呢?
大众评判台
常小宇:在开放的世界里无作为,早晚会被淘汰
中国的好多事情涨价时理由都是与国际接轨,该降价而不降价时总是说要有中国特色。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国内还没有形成趋同的价格联动机制;另外一方面就是处于垄断位置而有强势话语权的利益机构没有真正把老百姓当回事。他们整天只想着靠垄断而不劳而获,从不认真想一想怎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和节约内部成本。要知道这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他们这样无作为早晚要被国外同行给淘汰掉。
严海渊:管理有问题并且服务也不好
既然国外的价格都能下调,说明国内的成本控制肯定有问题。其中可能既有审批过长的体制问题,也有贪污腐败的原因,为什么就不能彻底查查清楚呢?我国航空公司的管理很有问题,服务也不是很好。
乐宏文:成本不能全部转嫁给消费者
虽然目前的燃油附加费只能弥补部分成本的上升,但是在市场竞争中能有多少企业可以将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呢?同时国家在燃油价格的问题上也希望上游企业、航空企业、消费者都承担一些,因此企业只会上报自己的开销、惰于自行消化,甚至不考虑国际同业的竞争动向,这很难说是市场化的公司。我们的航空企业在享受圈钱市场化的同时,能不能在服务和管理上也能按市场化的要求多改进些呢?
赵文斌:不听航空公司的不行
垄断企业几乎和高成本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成本最后都要算到顾客头上。要改变垄断带来的危害,一是要从内部打破垄断,形成竞争局面;二是从外部对抗垄断,有专门的机构制约垄断。可惜对于国企航空公司来说,这两项目前目前都不具备,误机赔偿、燃油附加费等只能任凭航空公司说了算。想不听航空公司的,那只能别坐飞机出行。
周先生:对强盗逻辑说不
中国的航空公司不降价的理由我一点也不奇怪。当初他们拼了老命地涨燃油费,甜头还没有尝够,压根儿就不可能再降回去。中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这些垄断企业一惯如此,从来都是为自己的强盗行为找出种种理由。当然我们在愤怒的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当初是不是把这些人给宠坏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强盗逻辑,也需要大家行使自己的权利,坚决地说不。
励俊:缺乏市场竞争意识
这是国企管理的效率问题,垄断下的航空企业管理效益差,更重要的是领导层缺乏真正的市场竞争意识,得过且过。有利益了就跑在前面,出现责任就躲在后面,不过估计这样的好日子也没多久可过了。
◆沸点特稿
让航空公司承担全部指责并不完全合情理
时卫干 中国社科院博士
在全球油价下跌的大背景下,国外航空公司纷纷下调燃油附加费。但是,这无法顺推到中国航空公司身上,因为中外航空公司在航油定价机制上有着根本的区别。让航空公司承担民意的全部指责,也并不完全合情理。
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航空公司的油料供应商只有中航油公司一家,中航油给航空公司什么油价,航空公司就得按这个价格买。国际油价再怎么涨跌,其实和国内的航空公司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降不降、降多少首先取决于中航油。
国外的航空公司的票价、燃油附加费等能做到随行就市,有两点原因:一是海外航空公司都是自主采购,能够根据市场价格而决定采购的油价量;二是海外航空公司往往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可以部分地规避油价上涨给成本带来的压力。这两点国内的航空公司恰恰都不具备。
事实上,航空公司的成本主要分三大块:油料、人员薪酬支出、飞机购置,其中油料费用所占比例超过40%。人员薪酬支出和飞机购置费用都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而油料费呢,一时半会又无法下调。航空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机票总在打折,航空公司的业务收入增幅有限。
航空公司其实并不希望征收过高的燃油附加费,因为过高的费用可能会使客户选择飞机之外的其他交通工具。但正如我们上面分析的,航空公司又不能不收这个附加费,否则航空公司的亏损太高了。
中国的客运航空业是一个垄断行业,因为进入这个行业非常难;中国的客运航空业是一个竞争的行业,总体看,航空公司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但所有这些并不能改变中国航空业产业链的整体不合理,根本上还是体制问题,要改变这种畸形体制非一朝一夕之功。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