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建立石油储备的经验值得借鉴

   2006-11-07 中国石化新闻网中国石化新闻网

37

核心提示:近期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消息备受各界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开

   近期我国建立国家石油储备的消息备受各界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了应对两次石油危机,发达国家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尽管跨国公司是国际石油贸易的主角,但是发达国家政府一直坚持在企业商业储备之外建立国家储备。

 

  发达国家均有石油储备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导致了现代意义上的石油库存。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后,经合组织16个成员国于1974年11月成立了国际能源机构(IEA)以应对石油危机,其中建立石油储备是成员国的主要义务之一。IEA规定,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指的是国土范围内的储量,不包括生产性的周转,但包括管道、港口中的存量,这些库存要满足国际和国内应急义务的需要。IEA的成员国需储存相当于上一年度90天净进口量的石油。欧盟也做了同样的规定,但允许石油生产国有四分之一的减免。

  据经合组织统计,到2006年3月底,其成员国石油储备量达40.92亿桶,可供消费85天,相当于国际能源机构成员国115天的净进口量。其中,政府拥有的储备数量为14.87亿桶,可供消费31天,企业拥有的储备数量为26.05亿桶,可供消费34天。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统计,截至2006年7月28日,美国拥有的原油和成品油库存为17.45亿桶,约可供美国消费84天,相当于141天的进口量;其中政府战略石油储备6.88亿桶,约可供美国消费33天,相当于56天的进口量。而到2006年4月底,日本石油储备6.18亿桶,德国拥有2.82亿桶,法国拥有1.96亿桶,韩国拥有1.44亿桶。

 

  石油储备发挥重要功能

  中国中化集团副总裁李辉认为,供需变化决定商品价格,石油库存是市场供应平衡的缓冲器。石油消费国对石油储备规模的调节,成了他们干预国际石油市场的有力政策和工具。而建立石油库存也相当于消费国通过购买原油或成品油,在自己国土上建立了一个可随时运用的油田。

  埃克森美孚中国石油化工公司高级副总裁苏惠理(Philip Sewell)则认为,战略石油储备保持了能源的可获得性,对于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同时为一国的经济提供保护,使经济免受损失。它为国家找到替代供应、需求和燃料转移的有序管理提供了时间。战略储备石油系统应该有明确的动用标准、可靠的供应渠道、有效的分配方式、良好的储备类型和地点、最小的储备成本,而且只有发生严重供应中断时才可以动用。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以来,IEA及其成员国几次动用石油储备,成功起到了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市场稳定的作用。1990年,在海湾战争之前,IEA制订并实施了应急计划,决定每天运用250万桶石油。战争打响后,国际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较大幅度下跌。2005年8月30日,受卡特里娜飓风影响,纽约商品交易所WTI油价达到每桶70.85美元,9月2日IEA宣布其26个成员国与欧盟采取共同行动,在30天的时间内共同向石油市场投放6000万桶石油,国际石油价格应声下跌,有效地抑制了飓风破坏美国墨西哥湾产油和炼油能力以后,可能导致的油价大幅度上涨。2006年8月初,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因管道腐蚀可能关闭阿拉斯加的普拉德霍湾生产,美国能源部当即表示将运用战略石油储备应对减产,从而有效地减缓了市场紧张趋势。

  发达国家加紧储油

  据统计,与2001年一季度相比,今年一季度经合组织国家石油储备总量增加了3.59亿桶,增长9.62%,其中,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数量增加了2.77亿桶,增长了22.89%;企业拥有的石油储备数量增加了8200万桶,增长了3.25%。而美国2006年1月的石油储备比五年前增长了2.38亿桶,2006年一季度比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7000万桶,每天增加逾19万桶,相当于2005年我国石油消费的增长数量。

  经合组织增加石油储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油价。2006年一季度与2005年同期相比,世界石油需求每天增长了约30万桶,而同期经合组织国家石油储备每天增长约23.56万桶,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78.54%,大于同期我国石油消费每天20万桶的增加量。而从2004年以来,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与油价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8。

  除了发达国家的国家储备之外,商业石油公司也很重视石油储备。石油公司建立储备的目的是确保自己“供应可靠”的声誉,确保供应链从批次运营到连续运营的顺利过渡,以及弥补变动因素和可能的延误。从1999年1月到2006年7月,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商业石油储备在2.5亿桶左右波动,超过了2006年7月伊朗、伊拉克和尼日利亚的产量,接近沙特同期的产量。但由于石油储备会占用大量资金来建设和运营储存系统,同时还要冒着存货质量下降或受损的风险,石油公司在保证供应链可靠性之余,也倾向于减少存货。因此,在发生突发性的、重大的供应中断时,商业存货不足以提供保障,真正发挥作用的仍然是国家储备。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