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找油迎接大考 三巨头频出手二线军迅速跟进

   2007-01-05 《中华工商时报》周勇刚

110

核心提示:“对中国石油业而言,若能够在汲取以往成败的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海外油气战略布局的操作策略,将有

“对中国石油业而言,若能够在汲取以往成败的经验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海外油气战略布局的操作策略,将有望在2007年推进‘走出去’迎来一个重大的跨跃。”曾是全球咨询巨头盖洛普中国总经理郭昕4日在一个名为“展望中国2007年”高层对话上应记者之邀作了这样一个判断。

中信集团提速石油

接近花甲的寿铉成,在石油业打拼了30多年,曾分管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对外国际业务,一年多前神秘地转到实力不菲的中信集团,全权负责中信集团旗下中信资源的油气规划和拓展。

中信资源前身为香港上市公司东南亚木业集团有限公司,4年前被中信集团以占其41.26%股份纳入麾下。从2004年起,中信集团进行能源资产方面的整合,将大港油田孔南区块石油分成合同40%权益等资源先后装入中信资源。

当时针指向2006年12月31日这一天,中信集团对外正式宣布以19.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内森斯能源有限公司及其在哈萨克斯坦的全部油气资产。而这无疑为寿铉成执掌的中信资源从纯投资运营转向运营石油上游业务作了生动注脚。

依据中信集团与内森斯能源有限公司达成的收购协议,将获得在哈萨克斯坦一处探明储量逾3.4亿桶、日产量超过5万桶的油气田近15年的开采权。同时,将拥有为内森斯油田开采提供运输服务和钻井、维修、培训服务的两家哈萨克斯坦公司100%权益。

中信资源此举被业界视为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的第三大海外油气收购。此前,中国石油以41.8亿美元报价成功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中国海油以26.92亿美元完成了对尼日利亚OM L130油气区块的收购。

据悉,中信资源此番收购要得到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最终确认。而这个确认的前提就是中信资源必须将从内森斯手中收购的全部股权的一部分转让给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

中国海油再遭质疑

记者4日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得到证实:2006年12月22日,它与伊朗方面已经正式签署了一个涉及160亿美元的有关天然气田开发以及建设液化天然气输送设施的一揽子协议。

按照双方的协议,即将开发的天然气田为Pa rs,位于伊朗北部,其储气规模仅次于该国最大的天然气项目———南部Pa rs海上气田。

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测,伊朗北部Pa rs天然气田的天然气储量在48万亿立方英尺左右。

据业内人士分析评估,中国海油此次160亿美元的开发成本中有50亿美元将用于上游业务的开发,其余部分将用于下游业务的开发。而有关此次液化天然气开发的周期,可能至少在8年左右。

此次协议刚刚签署,美国一些议员便发出“反对”声音,认为其可能违背对伊朗实施的相关制裁。

据悉,目前美国国会已对此协议提出质疑,并对外表示要对此协议展开调查。

作为中国海外并购的领跑者,中国海油一向严谨务实。而在此次与伊朗方面签署协议以后,一直对外界保持低调。当记者问及对来自美国方面的态度,中国海油有关人士对此拒绝发表任何评论。按照惯例,此次中国海油与伊朗方面协议签署后,双方将起草一个正式的有关天然气田开发以及建设液化天然气输送设施的合同。据中国海油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双方谈判尚在进行中。

考量中国石油策略

跨入新世纪,中国加快了海外寻油找油的步伐。作为三大石油巨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身负国家使命,在海外频频出击,与国际石油巨头展开较量,有喜悦,更有悲伤。

未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复兴,加上亚洲经济开始领跑,对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需求将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处于一个如此竞争的态势格局之下,中国要继续推进既定的海外油气战略布局,必须考量自己原有的石油策略。

郭昕提出,首先要对石油资源国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与判断。早几年,国际石油价格在一个低价位上波动,那些资源国为了拉动自己的经济发展,采取比较优惠的措施开大国门迎接投资者。而这几年,随着国际石油价格攀升到一个高价位上,那些资源国则修正了原有的举措,将进入本国开发油气的门槛提高。由此,给予资源国实际利益,中国必须采取更灵活的手段。

“其次,中国必须改变以资本换石油的传统做法。”郭昕强调,“许多年来,国际石油巨头一直在石油资源国开采原油并直接运走,不考虑当地的经济整体发展,以至导致出现了像尼日利亚那样既是产油国又是成品油油荒国。而日后中国若要更多地顺利地进入石油资源国,则应该考虑链接上下游产业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平等互利。”

郭昕认为,在油气领域,对美国,中国必须学会直面。从这两次美国反对中国石油并购事件看,中国一是准备不足,二是反击不到位。事实上,目前中国缺乏一个整体的对美国的“攻克”战略,不善于利用或借用美国法律保护自己。而在当下,中国应该在美国社会与民众中长期而有效地传播与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学会打社会民众牌,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为了收购而作几次简单的广告。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