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路暴跌的国际油价,让人们看到汽、柴油零售价下调的曙光。随着航油(国内成品油的一种)1月1日起每吨降价180元和国际油价跌破每桶55美元关口的消息,汽、柴油批发市场弥漫降价风声。昨天(1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表示:此时已到汽、柴油零售价下调的最好时机,价格调整应该不远了。
油价破55美元/桶关口
2007年,国际油价走上下跌的不归路。第一、第二、第三交易日……国际油价从每桶60美元左右,一路跌破了55美元的关口,创造了一年半来的新低。
“55美元/桶一向被看做是关口。”昨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牛犁经济师告诉记者,“按照中石化、中石油等巨头稍早的口径,56-58美元/桶是其炼油盈亏持平的底线。”
国内最大的炼油巨头中石化财务副总监王利生曾告诉记者,在国际油价每桶60美元左右的时候,中石化基本能不亏本。
昨天,即1月10日,这一底线终被穿破,国际油价风向标——纽约商品交易所内,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价当天每桶下滑0.45美元,收于每桶55.64美元。在整个交易日的1/4时间里,该价格穿破55美元关口,徘徊在55美元以下,最低冲击到53.88美元。
随后,在这一交易所亚洲电子盘交易时段,原油期货主力合约价直扑每桶54美元。同日,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主流合约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每桶下跌0.42美元,收于55.18美元。
在这一条件下,国家发改委是否会调整油价?牛犁表示:“个别交易日冲破55美元/桶,能否让国家发改委下定决心调整油价,尚未可知。”
事实上,之前国家发改委迟迟不调油价,原因之一是国际油价走势未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认为,“2007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已使投机基金加速撤离油市。”他说,2007年绝非高油价年,他甚至乐观地预测这一价格将回落到每桶40-50美元的区间。
航油首行降价之举
其实,国内成品油铁板一块的价格已被冲破。众多圈内人士介绍,1月1日,航油价格已悄然下调180元/吨。中国国航(6.86,0.37,5.70%)董秘郑保安透露,在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航油调低了航油价格。
“不是油价下调。”昨天,中航油内部人士针对记者的采访表示,“据国家发改委的通知:1月1日起,综合采购成本降低180元/吨”。当记者咨询“综合采购成本”构成时,该人士以太过复杂没有解释,但明确并非油价。
众所周知,一直以来,中航油是我国航油最大的分销商,独家供应国内各个机场的航油。在从中石化、中石油或者海外进口航油后,按国家发改委划定的国产航油出厂价加上“航油进销差价”和“综合采购成本”后,成为中航油向各大机场的航油售价。
“综合采购成本”这一名目是2006年7月国家发改委刚刚为中航油设置的,当时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冲击到历史最高价一桶78美元上方,当时“综合采购成本”初定290元/吨。
然而,无论是以什么名义,对航空公司而言,这一举措就是油价的降低。中信证券(32.59,0.16,0.49%)分析师马晓立介绍,据其对2006年整体情况的测算,油价每上涨100元/桶,对应东航、南航、国航等航空公司,就是减少2亿元左右的净利润。
不过,对整个国内成品油市场来说,航油不过是一个小卒,航油只占国内成品油市场的1%,剩余99%的汽油、柴油等零售价格目前依然纹丝未动。
成品油走到调价门口
“国内汽柴油价格将马上下调”成为昨天圈内最大的传言。
最近一段时间,在国际油价暴跌的影响下,夏季一度紧缺的汽、柴油开始愁卖,国内汽、柴油市场主流销售报价开始下跌,其中中石化93号汽油报价5800元/吨,跌80元/吨;-10号柴油5650元/吨,跌50元/吨。
在北京市场上,汽、柴油批发价也开始松动,以主流供货商中油大厂油库93号汽油为例,每吨报价5750元/吨,跌50-100元/吨。柴油与汽油1:1搭售,总体每吨可便宜50多元。
昨天,北京石油在线信息科技公司油品部经理潘瑞娟介绍:“事实上,成交价比报价更低,一些大厂开始将汽、柴油搭售,以求在优惠的诱惑前能多卖货。一些客户看到国际油价下跌,已经开始按需小量进货。”
不过,批发价的下调并未让老百姓受益,记者调查北京多个加油站发现,大多加油站93号汽油仍卖5.09元/公升,只有吉利加油站等个别加油站实行优惠,标价5.05元/公升。因为国家发改委控制我国成品油批发和零售的中准价,而2006年8月以来,这一政府机构未曾调整过国内成品油的价格。
国家发改委为何迟迟不调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周凤起解释,很简单,国家发改委期望能让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之前国际油价尽管一再下跌,但依然高于国内油价。不过,这一差距正在减少,当国际油价在每桶55美元时,汽、柴油价每吨差200元左右;当国际油价每桶53美元时,差距就非常小了。
“现在是接轨的最好时机。”周凤起这样结束记者的采访,“目前,国际油价下跌到关口,随后更提供了更大的下降空间。即便国家发改委暂时不调价格,调整的时机也不远了。”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