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开局之年我石油产业新变化

   2007-02-05 中油网中油网

64

核心提示:2006年底,我国迎来了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石油石化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时刻,国内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

2006年底,我国迎来了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石油石化市场走向全面开放的历史时刻,国内多元化市场主体竞争格局进一步发展。这一年,我国石油石化业努力奋斗,取得丰硕成果,为“十一五”开了个好局。这一年,国内石油石化产业在新形势下继续深入进行结构调整和兼并重组,取得了不小的进展。

  能源新政全面展开各项政策相继出台去年是2005年国务院成立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后能源新政策全面展开的第一年。

  能源新政策的实施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加强了能源立法和规划工作,进一步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2006年1月1日,我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施行。1月24日我国第一部《能源法》起草工作正式启动,国家能源办、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委联手参与此项工作。8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在这一年里,国家发改委还制定和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2005~2007年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能源方面的综合性和战略性发展规划。此外,2006年也是实施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第一年,国家首次提出节能降耗的约束性指标,并且把指标分解到各地。虽然总体上全年节能降耗指标完成得不理想并出现上半年不降反升的现象,但已对包括石油石化业在内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二是为了控制能耗,调控消费结构,鼓励节能,国家加大了与能源相关的财税制度改革和政策调整。2006年我国对消费税进行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调整,将成品油的征收范围从原来的汽油和柴油两种扩大至包括石脑油、溶剂油、燃料油、润滑油和航煤在内的7种;在2005年9月和2006年3月两度暂停成品油出口退税基础上,2006年9月将塑料出口退税率从13%降至11%,取消了天然气、石蜡和沥青等出口退税;11月成品油进口关税由6%降至2 %,原油出口开征5%的关税。此外,3月25日财政部对石油开采企业开征石油特别收益金,6月20日发布《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扶持潜力大、前景好的替代能源。

  炼化规模化建设如火如荼油气管线建设高潮迭起

  2006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乙烯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和《炼油工业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国炼化工业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06年成为继2004年、2005年之后,我国炼油、石化规模化装置的又一个建设年。“十一五”规划中的炼油、乙烯、芳烃等大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一些改扩建项目和大型油气管线建设项目也在火热地进行,有些已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炼化生产、搞好油气资源配置利用、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提高国内市场控制力,2006年我国油气管线建设继续大规模进行,高潮不断。

  还需特别指出的是,除炼化建设外,2006年我国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中海油在南海发现大气田,中国石化在川东北发现并着手开发国内规模最大的特大型整装海相气田,中国石油新增探明石油储量连续第3年超5亿吨,长庆油田原油产量突破千万吨成为中国石油第5个千万吨级油田,四川油田步入千万吨级油气田行列。

  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各项举措全面实施2006年我国三大石油石化公司继续深化改革,其侧重点有四:一是上市子公司要约收购与整合。中国石油在2005年完成对锦州石化、辽河油田要约收购后,2006年又完成了对吉化A股流通股股份的要约收购,同时,其大庆炼化分公司与林源炼厂重组整合,中国石化以现金要约收购方式收购了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中原油气、石油大明4家A股上市子公司。

  二是整合研发资源、工程建设资源和营销机构。中国石油大规模整合炼化研发资源,正式组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并在京成立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还将其东北化工销售资源整合成立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并入中海油。

  三是开展并购活动。中国石化斥资33亿元收购东方石化,中海油收购民企上海星城石油公司83.2%的股份,进入上海成品油销售市场等。

  四是发展与相关行业骨干企业和重要科研机构的战略性合作。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分别与首钢和宝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石化与长江航运集团公司签订进口原油长期运输协议,与西北大学签署有关在中国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合作研究项目的合同,与中化集团对半合资成立了中国石化中化成品油销售有限公司,中海油与天津市政府签订开发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合作框架协议,决定与中国石油大学在青岛共建重质油加工新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与中科院签了科技合作协议等。

  国家再掀“环保风暴”石化化工行业首当其冲

  2005年底吉化双苯厂爆炸导致松花江特大污染事件发生直接引发了2006年我国石化和化工行业的“环保风暴”。

  2006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就集中对全国石化行业进行了拉网式排查。2月7日,环保总局启动了对全国1 27个分布在江河湖海沿岸、人口稠密区、自然保护区等附近的投资约4500亿元的重点化工石化类项目进行了环境风险排查。2月20日监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颁布施行《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7月11日全国化工石化项目环境风险排查行动完成,排查结果显示,总投资近10152亿元的7555个化工石化建设项目中,81%设在环境敏感区域, 45%为重大风险源。各大水域的化工石化项目存在较严重的环境风险,而相应的防范机制却存在明显缺陷。四级环保部门随即责令3745家企业整改,49家企业搬迁。这是继2005年1月国家环保总局叫停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30个特大项目后采取的又一次重大环保行动,对国内石化化工业界带来了很大的触动,被舆论界称之为“环保风暴”。

  新年伊始,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再次通报了2006年12个行业的82个环境违法违规项目,又一批化工项目涉案被查,这预示着这场“环保风暴”今后还将继续刮下去。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