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批发权放开 对我们开车族有啥好处

   2007-02-07 中国汽车报秦淑文

41

核心提示:12月7日,商务部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这两个办法定于明年1月1日

12月7日,商务部发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两个文件。这两个办法定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大多数开车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两个看似只与生意人有关的办法,其实对自己的影响也很大。对于开车的人来说,成品油批发渠道多元化,是一个值得花时间去体味和验证的“福音”。
  加油站也是一个商品零售商,只不过它所经营的商品———原料石油被国家列为战略物资而已。既然是一个市场主体,加油站也应该讲究服务的内容、价格和质量。但是,在2004年以前的几十年里,国内原油供给一直由国家控制,成品油批发、零售业务则由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大国企垄断经营。2004年年末,成品油零售市场对外资开放,社会上零零星星地冒出了一些外国品牌的加油站,成品油市场的垄断时代从此结束。

  现在中国履行入世承诺,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可以断定,成品油批发业务全面开放后,国企、外企和民企三股势力在加油站这个商业环节末端的角力将会更加激烈,它们之间展开的全方位竞争也必将促使油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得以提升。

  首先,“升价快、降价慢”的成品油“价格铁律”有可能被推翻。国家规定,成品油零售价格在国家制定的中准价基础上可以上下浮动8%,但由于国企控制的加油站目前还占据着绝对多数,而国企总是以“国内成品油与原油进口价格倒挂”,以及“企业运行成本居高不下”为借口,拒绝实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上下浮动的联动制。这种近乎垄断的行为损害了数千万开车人的利益,影响了石油行业国企的形象。

  随着民企加油站网点数量的逐步增多,民企成品油批发企业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成品油“价格铁律”最有可能被民企率先颠覆。随后在销售量竞争的压迫下,国企加油站和外资加油站有可能实施跟进。

  因此,价格更加市场化很可能是成品油批发权放开后带来的一大明显变化。 

  近年来,汽车业受到的环保压力越来越重,尾气排放清洁度指标一升再升,提升速度明显快于欧洲。明年伊始,北京市场上销售的新轿车就必须达到欧Ⅳ排放标准。然而,在用车的实际排放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除了车辆本身的技术原因之外,油品质量差一直是汽车界和环保部门指责和埋怨的问题。

  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加油站普遍销售93号无铅汽油,有的干脆注明是欧Ⅲ达标汽油。那么,这些所谓的达标油真的达标了吗?国内汽车企业心中有数,跨国汽车巨头更是洞幽烛微,惟有一般老百姓不明就里。当然,近几年来,为了满足环保需求,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成品油质量提高不少,因油质太差而导致发动机故障的事情少了很多,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这两家国企的成品油品质的确差距不小。

  实际上,现在中国市场上成品油质量参差不齐,品牌不能成为品质的保障。细心的开车人会觉察到,社区周围的几座加油站可能同属一个集团,却因为油品的好坏,人气逐渐分出“旺”和“衰”。因为始终担心油质问题,很多细心、老道的司机培养出一种能力:听机器声辨油品好坏。实际上,正是由于出现了国内外的竞争者,中石化、中石油这两个石油行业的“巨无霸”感受到了危机,才萌动了品牌意识。

  这次成品油批发市场的放开,将使厂家进一步认识到品牌的价值,从而带动成品油品质的提升。

  据某石油流通领域的行业机构统计显示,目前北京一座加油站平均每月给2500辆汽车提供服务,而美国和英国的这项数值则都是1860辆左右。这640辆的市场空间,将引起国企、民企和外企的进一步争夺。三股势力争夺的结果也是开车的人得利。

  与国外的加油站相比,国内加油站的功能性还不够强。随着成品油批发商之间竞争的加剧,这个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就拿给车加油的方便性来说,在国外,开车的人可以自己直接加油,当场划信用卡;加油站的楼上有小超市,可以满足开车人的日常消费、小憩和保养车辆的需求。尤其是有的加油站还把麦当劳或肯德基之类的快餐店也吸纳进来。加油站扩展了功能,增加了服务项目,方便了车主,提高了吸引力,也增添了经济收益,可谓一举多得。这种多功能型的加油站,在垄断时代少之又少,但在油源多元化、注重品牌的时代,则可能很快普及开来。

  新闻背景

  12月7日,商务部公布了《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和《原油市场管理办法》,其中一个最新变化是对外开放国内原油、成品油批发经营权。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进一步扩大石油市场开放,加快推进我国石油流通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将有利于合理引导企业进入我国石油市场的积极性,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形成油源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品牌和服务差异化的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