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倾注石油情

   2007-03-15 中国石油报中国石油报

91

核心提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西部”着墨仍然较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今年工作时,强调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西部”着墨仍然较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今年工作时,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提到重点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进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深度加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带动西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西部”着墨仍然较多,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在回顾2006年的工作时,用了“扎实推进”四个字,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给予高度肯定;在部署2007年的工作时,强调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并提到重点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西部油气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说到底,主要就是发展石油石化业。石油工业发展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正如参加本次人大会议的石油界代表阎三忠所说,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西部石油工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又为石油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西部大开发中国石油功不可没

  在我国西部石油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上,处处都留下了中国石油人的足迹。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到陕、甘、宁、内蒙古的鄂尔多斯盆地,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从祖国西北边陲的阿拉山口到西部中心城市兰州,都活跃着中国石油人的身影。

  来自新疆的全国人大代表司马义·铁力瓦尔地说,新疆的发展得益于石油,离不开石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力地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而且,新疆与8个国家接壤,是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亚地区油气资源进入中国的桥头堡和中转站。中哈原油管道以及规划中的跨国天然气管道,都将为新疆的发展和石油化工能源基地建设带来巨大效益。

  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苏荣说,石油石化产业在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发挥着支柱作用。兰州既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石油炼化基地,也是国内最大的油气资源集散地和能源枢纽。不仅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为全国的能源保障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来自四川的全国人大代表甘道明说,四川的快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天然气资源优势不断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天然气日益成了当地老百姓的“福气”。四川地区有天然气,但却缺少石油,而且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大中型炼厂的地区。西南地区的成品油基本依靠“输血”。而承担“输血”重任的,就是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而且,在中国石油的帮助下,西南地区也将彻底告别没有大中型炼油企业的历史。

  西部大开发中国石油大有可为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世纪工程,非一日之功。正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所说,要把这项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那么,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程中,中国石油将如何继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呢?

  来自新疆石油管理局的全国人大代表唐健说,如今,新疆把石油石化产业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更大胆的设想和更加宏伟的发展规划。这就是,不仅要实现油气大发展,而且提出要建设国家级的能源基地。在新疆加快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早已扎下了雄厚根基的中国石油,将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中国石油人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支持新疆社会的全面发展。

  来自青海油田的全国人大代表黄立功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几年来,青海石油人为青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历史时期,青海石油人提出“加快建设高原千万吨级大型油气田”的目标,就是要继续通过油气的大发展,带动当地以及周边省份地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奋战在青藏高原的中国石油人,将以更大的作为,在当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自兰州石化的全国人大代表喻宝才说,中国石油在西部油气勘探开发、化工基地建设以及资源调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应该与总理报告中强调的西部大开发同步,抓住机遇,把西部石油化工能源基地做大做强。如兰州石化这样的老企业,在环境容量许可的情况下,可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扩能,投入少,又少占地,发挥老企业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国石油所属企业应该利用现有技术、物资、人才、管理基础,实现科技创新,利用中央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建设特色资源加工基地等政策,加快企业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