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凸显定价机制缺陷

   2007-03-16 中华工商时报中华工商时报

45

核心提示:两会前,国内一家权威调查机构做了一个“对两会最期待解决什么”专项调查,列出与衣食住行紧密关联的十大问

两会前,国内一家权威调查机构做了一个“对两会最期待解决什么”专项调查,列出与衣食住行紧密关联的十大问题,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地上千名被访者中,有25%将油价列为首要解决问题,有38%将油价列为第4个要解决的问题
  “现在,我有两个上帝,一个是顾客,一个是油价。”讲这话的是首汽公司司机宋燕平,在前往京西宾馆两会代表驻地的路上,他与记者聊了起来。

  宋师傅曾有幸11次参加两会服务,先后拉过8省市两会代表。这次公司为两会配上一水儿的“世纪星”轿车,他的“老红旗”太旧不能上会。尽管不能直接见到两会代表,但宋师傅急切盼望有更多的代表替他们这个群体说话。

  “每天要交200元的份钱,保守估算下来,要跑到130或140公里。”宋师傅说,“像我们这样的车,不能上街‘扫马路’,只有到饭店等拉机场的活儿。而把客人送到机场后,必须排上四五个小时才能回市区。若空放,几十公里起码要花费30多元的油钱。”

  宋师傅告诉记者,每个月必须达到9000元以上,自己才开始挣钱。这当中,油钱占到三分之一还多。这两年来,看着油价一个劲儿地往上蹿,心理直发毛。与两年前比,起码少收入2000元,而油价占去80%。

  “为了吃饭,早出晚归,每天平均干13个小时,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我今年已50多了,体力不比从前。每次到机场排队拉活,听到的京郊口音越来越多。像我这样城里司机,不少已交了车。”

  宋师傅有个秘密。每天途经加油站,都要祈祷一下,油价快降一点、涨慢一点!

  油价猛于虎。在两会驻地,王小东对记者这样形容对油价的感受。

  2002年,怀揣心理学、会计学双学位,辞去一家企业总经理助理职位,他从成都来到北京。凭借自身努力,很快升到某合资企业的部门主管,工资拿到8000元。今天到京西宾馆,是来看当人大代表的姨夫。

  王小东在三年前有了捷达车。“当时,选择西四环购房,考虑距国贸上班很远,平时经常加班很晚,买个经济型轿车,尚能支付得起。但是,这两年国内油价如此攀升,并且涨的比降得次数多,真承担不起了。”

  他给记者详细算了一笔账:每月支出中,房贷2800元,生活费2000元,通讯以及其它1500元,若把扣除三险的费用加上,已超过7000元。而当下93号汽油近5元,自己的车百公里耗油在8、9升,每天往返60公里计算,加上堵车或绕道,粗略统计油费超过900元以上。

  平日,王小东总到住所或办公室附近的中石化去加油。那里的油工,每月平均收入在八九百元。他很疑惑,作为上下游一体的中石化,这两年发布业绩报告表明盈利巨大,为什么还要国家补贴炼油?

  两会前,国内一家权威调查机构做了一个“对两会最期待解决什么”专项调查,列出与衣食住行紧密关联的十大问题,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地上千名被访者中,有25%将油价列为首要解决问题,有38%将油价列为第4个要解决的问题。

  定价机制缺陷

  油价仿佛是一个黑色的幽灵,在中国大地上飞来飞去。

  据记者观察,这些年来,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时,上游原油开采和销售企业无法按照国际市场原油

  价格向国内炼油企业销售原油,下游炼油企业无法同幅度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

  国际油价在低位运行时,社会大众怒斥成品油价格“跟涨不跟跌”,主管部门更被批评没有按市场方式管制国内油价。

  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坦言: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历经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不无关联,而与国际油价接轨又要保持油价稳定的基本思路,事实上是问题引发的根源所在。

  从上世纪末,国家对成品油定价机制进行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1998年,原国家计委出台汽、柴油政府指导价,按进口完税成本为基础,加国内合理流通费用,确定零售中准价,两大集团以此上下浮动一定幅度,最终形成市场零售价。

  客观地看,在当时条件下,此案跨越了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定价,具有里程碑意义。而遗留下来的缺陷,任何油品供应商甚至消费者可根据固定的公式算出下个月的油价走势,并导致油品市场上过度的投机炒作,更是致命的。

  在此基础上,国家于2000年和2001年又分别出台了成品油定价管理办法,形成了与纽约、鹿特丹、新加坡三地市场价格挂钩,并进行三地价格加权平均,将进口到岸完税成本计算在内,形成一个中准价,两大集团可上下浮动8%。而国家根据市场实际供求状况进行不定期的调整。

  “从2002年起,国际油价开始攀升,到了年底油价上涨超过50%,达到每桶30多美元。接下来的这几年,国际油价从每桶50美元突破到每桶60美元。而在飞涨的油价之下,稳定成品油价格成为重中之重,致使原本继续推进的定价机制改革被推迟到今。”赵友山回忆说。

  民间上流传,金猪拱门大吉大利。翻过2007年的第13天,执掌油价大权的国家发改委,对国内成品油市场价格做出调整,决定自1月14日起,将汽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将航空煤油价格每吨降低90元。

  值得关注的是,业内传出此次油价调整是依据即将出炉新的定价机制方案而制定的。据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披露,未来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以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利润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

  对新定价机制方案,业内普遍认为,它充分考虑了原有定价机制存在的缺陷,对市场反馈不及时、过于透明刺激投机等不利因素进行了规避,继续坚定地走与国际石油市场接轨的路线。

  而也有众多资身专家分析指出,新机制利好国内两大石油巨头。“改成原油成本定价法,其目的是让炼油企业对盈利和亏损皆可知晓。而加上生产的成本和利润,无疑是在正常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确保它们经营有盈利。”

  按照市场化的原则,目前的新方案最主要的缺陷是尚未实现实时接轨,看来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还要走很长一段路。记者是这样的判断。

  油价联盟解体

  2月10日,本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因为一家合资的加油站在北京开业,使得这一天具有了特殊的意义,至少对中国的消费者而言。

  据京城媒体披露,当天上午8时许,在位于石景山金顶南路的中化道达尔加油站前,等待加油的各种车辆已经排起了长龙。而营业正式开始后的半小时内,便有300辆汽车加油离去。截至上午11时30分,开业的加油站的加油车辆已经超过1300多辆。

  中化道达尔燃油有限公司经理徐辉林在后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本企业选择在新店开张时推出大酬宾,每升油降价0.5元,属于正常的营销行为。因为每个油气企业有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与选择。”

  对中化道达尔此举,京城百姓为之欣喜,乃至去加油引发了当天交通大堵塞。而业界不少人士评价它是为吸引眼球,在“作秀”。

  可不曾料想,在事隔25天后,一个更大的“作秀”在京城上演了。

  2月8日,中国石油旗下北京销售公司对外宣布:从即日起的一个月内,京城100多家加油站对90号、93号及97号汽油以及0号、-10号柴油,分别降至每升0.05元、0.1元和0.2元不等。

  此举一出,业界传来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它是中石油在油源充裕、市场冷清情况下的一次促销而已;有的认为,它是我国长期以来成品油市场价格坚冰松动的征兆。

  事实上,像这样长时间大面积降价让利,中国石油此前从未进行过。记者以为,这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促销行为来诠释这其中具有的丰富内涵与意义。

  我国石油市场对外彻底开放前,由于历史的因素和原因,导致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在国内的行业垄断地位。尽管在过去一段时期内,为自身的壮大与发展,它们相互之间刀兵相见,中国石油跨江南下,中国石化越江北进,各自布局零售终端。

  入世之后,共同面对外海石油巨头大举入侵,共同面对国际油价越来越高的挑战,使两大集团清楚地意识到,为确保国内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都主动放弃前嫌,形成一个全新的战略合作机制与市场对接方式。

  据统计,在过去8年中,每当国家发改委对油价做出调整时,两大集团都是非常默契地在中准价上一起向上浮动达到不能超越的最高幅度8%,从未一起共同向下浮动,更没有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形。

  此番中国石油在率先打破“默契”前,它与中国石化的小规模的、小区域的摩擦早已存在,但双方的出拳均不会伤及双方默守的最后底线,在中准价以上一起向上浮动,共同获取最高的市场利益。

  3月10日,中国石化不再沉默,京城一家加油站推出了一个月答谢顾客活动,所有型号油品每升均降价0.08元,本报对此率先做了详细的报道,并指出“两大石油巨头上演价格拉锯战”。

  或许是对市场的初探,属于中石化北京公司的那家站提前结束了答谢活动。而此时京城媒体传出,中国石化未来可能会有相应的动作,更不排除旗下某些加油站、某分公司采取让利措施。

  时下,中国石油的让利于消费者,正在从局部地区演变为全国。据中国石油湖北公司负责人披露,在武汉当地,他们已有少数加油站的油价每升比当地中石化加油站便宜0.03至0.05元。

  而自来广东方面的消息称,中国石油华南分公司已制定了整体促销方案,准备在当地对成品油平均降价0.06元。而旗下各个加油站依据所在城区的不同位置,可以进行适度的上下浮动。

  记者以为,市场动向已表明,在我国成品油销售领域彻底开放后,横亘国内成品油市场多年的价格冰山即将全面崩裂,而中国广大消费者将从此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