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家发改委并未向外界公布新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但近来,发改委相关人士却坦言,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事实上已经从去年开始运行。至于为何暗中执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毕井泉表示,在目前中国油价还没有和国际接轨的情况下,这个机制暂时没有必要公布。
对此,有关人士认为,目前,新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有许多尚未完善之处,如若现在公布,可能会引发社会各界的质疑。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新定价体系就是前段时间对外宣布的“原油加成本”体系。据介绍,这一体系虽然可以扭转目前石油炼化企业普遍亏损的状况,但却改变了政府“明补”的现状。这种由国家“明补”变社会公众“暗补”的做法,可能会降低炼化企业劳动生产效率,使国内油价进一步攀升。
新机制引发争议
以“原油加成本”为标志的新成品油定价体系,是指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平均值,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
据了解,新机制一改2001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依据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加权平均值来确定的做法,实现以国际原油价格来定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设想。
然而,这个方案一公布,便引来业内一片争论之声。
赞成者认为,此举将扭转国内炼化企业亏损状况。据介绍,这个“原油加成本”的新定价体系,明确要给石油炼化企业留出“合理的利润空间”。记者了解到,这个利润空间限定在5美元/桶。申银万国石油行业分析师认为,5美元的空间仅仅属于一个中等利润范畴,但对此前成品油定价机制却是颠覆性改革。
而反对者则认为,其实质是在保护垄断行业的利益。“实际上,新价格机制并不是鼓励调动炼化企业的积极性,相反会降低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削弱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反而会使炼油成本节节攀升。其核心是为了保护国内石油炼化和经营企业的利润。”
价格构成不透明成焦点
根据新机制,有关专家给出这样一个公式——“国内成品油基准零售价格=(国际原油市场三地平均加权价+利润)+(国内炼油成本+低效率+利润)+实际利润”。对于这个公式,人们质疑的焦点是国内炼油成本。业内人士认为,企业的炼制成本很难说清楚。“企业生产效率高低不等,产品链长短不同,设备装置差异很大,原油质量档次不一,再加上运输手段各不相同,沿海、陆地、沿江地理位置不同,加工量足与加工量不足等因素,都会影响到炼化企业的成本。况且,国内成品油市场呈现高度的垄断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难以形成。两大集团的真实成本不可能得到准确考量,其内部的吨油操作成本仅仅是一个计划性的考核指标,不具市场参考意义。”国家发改委能源所一位专家补充道。据介绍,美国能源部2006年的统计显示,美国炼油厂汽油平均成本中,55%是原油,22%是炼油环节,19%是税收,4%是批发和营销,而这些内容在国内炼油企业的各类报表中都从未有过反映。
可能带来油价上涨?
2005年财政补贴100亿元,2006年补贴50亿元……新机制的实施,意味着政府将逐步放弃政策性补贴炼化企业的做法,而这笔钱又将由谁来出呢?业内人士的结论是,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政府公然允许垄断企业名正言顺地赚取垄断利润,实质上是将此前的政府“明补”变为社会公众的“暗补”。“这笔钱当然是由使用它的人来出。”
另外,有专家指出,新成品油价格机制将成品油三地平均加权改为原油三地平均加权,使价格构成更加模糊。成品油平均加权价包含国外炼油企业的成本,反映国际炼油企业、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成品油商品价值量,而国际原油三地平均加权价有很多说不清的复杂内容。这些不确定因素和模糊概念,很可能促使炼油成本节节攀升。
而对于今后油价的走势,中石油的态度则更加令人关注。其有关人士日前表示,未来几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50%%。从供应角度看,剩余产能较低、石油产业链下游的炼油能力瓶颈决定了石油供应紧张。目前,世界原油剩余产能已从2002年的每日560万桶下降到2006年的每日140万桶左右。随着油品市场开放、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燃油税改革即将实施等,今年下半年,国内成品油价格仍将看涨。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