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诸省求解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007-04-16 第一财经日报郭晋晖

48

核心提示:西部大开发实施七年以来,西部省份虽然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还在继续扩

西部大开发实施七年以来,西部省份虽然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但与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还在继续扩大。如何在符合国家环保节能等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将资源优势(行情论坛)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西部省份必须面对的问题。
  4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在西安举行,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政府主管领导以及东中部部分省市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面对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陕西、宁夏、重庆、青海等省市领导,坦率地谈出了他们的看法,并希望中央在能耗、财税、产业布局、区域发展等具体政策给予西部特别支持。《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参会的部分人士。

  西部省份广袤土地上蕴藏着中国85%能源储量,能源产业也因此成为西部省份重点扶植的支柱产业。在《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能源和化学工业被列为首要发展的优势产业,并划定了六大资源重要能源和化工基地。

  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齐同生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能源化工将来在宁夏是最重要的产业,宁夏已经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列为“一号工程”,规划投资3000亿元,目标是建立以煤、电、化工、油为一体的大型区域工业。

  甘肃省提出工业强省的战略,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石油化工、能源、有色冶金等产业。在陕西,以延安和榆林为代表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对陕西省GDP和财政的贡献逐年增长。重庆也正在培育产能为1000万吨炼油的西部最大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

  发展能源产业离不开能耗压力,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考验着西部省份领导者的智慧。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童小平认为,西部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水平低的现状并未根本改变;西部地区仍然需要中央政府在政策、资金、产业布局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这道出了西部各省的心声,在当日的座谈会上,西部省长们向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办提出了多种政策建议。

  1齐同生:能耗指标不能“一刀切”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能源是支撑中国经济三步走战略的主要因素,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这么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是主要支撑。“十五”期间的能耗几乎比“九五”增长了一倍,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重化工时代。

  面对这种现实,中国要划定几个产业规划区域,这些区域要为全国发展提供可靠的优质廉价的能源,宁夏、陕西都是这样的省份,我们会为了全国的发展搞好能源生产。

  像西部这样的省份要从资源强省转化为经济强省,关键是延长产业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已经上报到了中央,我们要在区域内延长产业链,将煤转化为石油、油品和化学品。国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应该给予支持,因为西部地区不能只靠国家的转移支付,还是要靠自己发展。

  我认为,把万元GDP作为能耗指标并不科学,万元GDP于产业布局有很大关系,我省搞煤化工的能耗肯定会高于搞金融业、服务业的省份。

  如果以省为论,省的万元GDP消耗多,不一定能说明这个省就落后。正因为我省万元GDP高能耗,才造成了全国万元GDP降低能耗,因为国家的建设需要能源产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即使能耗高我们也得去做。

  我觉得,国家首先应该做好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好什么地方生产什么。能耗指标上不能搞“一刀切”。只要能源产品和原材料产品的单位能耗是全国最低的,国家就应该支持。

  2袁纯清:延长产业链,提高效率

  建设西部经济强省是陕西的目标,把优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把资源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条路径。

  陕西省矿产资源潜在的经济价值42万亿元,居全国之首,煤炭探明储量1643亿吨,石油探明储量11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6亿~8亿吨,能源化工等产业已经成为全省的重要支柱。

  陕西省能源主要集中在陕北地区,陕北既是一个地下资源的富集区,又是一个生态的脆弱区,在这点上我们保持了十分清醒的头脑。

  为了在开发的过程当中,能够保护好那里的环境,我们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在陕北开发煤炭,必须包括石油、盐,必须实行“三个”转化,就是由煤到电到煤化工。原则上讲我们都不批单纯挖商品煤的企业,来项目必须得有转化项目,延长产业链来提高它的效率,本身也有利于改善环境。

  同时,我们还在陕北开发中提高准入门槛,必须要进行环境评估的考察和认定,凡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一概不准入住。我认为,资源性城市也要形成一个生态带,不要成为一个煤城。我们在做榆林规划时就强调在这个城市圈里的地下不准挖煤,也不准搞化工厂。我希望陕西能以更加开放、发展、和谐、人文的新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3马建堂:区别对待西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根据全国“十一五”发展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总体布局,对西部地区实行区别对待的各项政策,按照西部地区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阶段,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促进西部地区尽快将比较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

  比如,在土地政策上,对西部地区制定较为优惠的用地收费等政策,增加用地指标,促进产业转移;在耗能政策上,实行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政策,能耗指标的考评应该分类指导,实行按同行业标准进行测定比较的制度。同时,通过专项等方式,加大对西部地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支持力度,适当下放西部省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权限,和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核准权限。

  另外,青海省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产水区和水源涵养区,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因此,青海限制开放、禁止开发区面积大,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保护和建设任重而道远。

  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补偿机制,落后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任务中,投入大却得不到相应合理的补偿,造成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整体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我们建议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基金,基金首先包括中央财政支出的纵向转移支付资金,中央财政支付用于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及公共服务支出方面的资金,其次是流域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按照流域水资源使用补偿的原则,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保护的补偿资金额度用上下游或者上游与同类地区在产业结构水平、政府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指标上的差距来计算。

  还应该建立友好型的税费制度,通过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按照资源开发和生态破坏程度计税,征收生态(环境)税,包括一般环境税、直接污染税和污染产品税。利用绿色理念改造现有税收制度,提高高污染产品的税率,为绿色产品提供税收优惠,优化社会经济活动的消费方式。

  4童小平:金融财税政策倾斜

  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是综合性的区域规划,规划任务的落实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建议通过规划引导,统筹整合国家各部门对西部地区的各项政策支持,促进政策效益最大化。

  目前迫切需要加强对西部的政策倾斜。首先金融政策倾斜,在间接融资方面,对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项

  目,以及国家鼓励类行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或贴息。在直接融资方面,支持西部地区发行各类债券,鼓励西部地区企业上市融资,支持西部地区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担保体系,支持西部地区率先展开各类新型金融品种试点。

  其次是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目前的西部开发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限于鼓励类产品和企业所得税,政策享受面窄,作用非常有限,建议参照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在增值税、资源税和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更大的优惠,比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议在制定配套政策时,充分考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性,对同一类型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主体功能区政策,同时,在产业政策上,对于西部地区需要国家批准或核准的一些产业项目,适当放宽对项目建设规模,资本金等方面的限制条件。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东部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

  对于西部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把生态补偿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的体系中去;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研究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破坏生态平衡的建设项目,应该要求其作出补偿,专项投入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说明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  工信部粤ICP备05102027号

粤公网安备 44040202001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