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冀东南堡油田,高达30多米的70D钻机昂然矗立,钻塔顶部的红旗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鲜艳。海风吹来,红旗飞舞飘扬.
这里曾是一片不毛之地,外国石油公司的专家在这里勘探后带着遗憾回去。然而,经过中国石油人的不懈追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最终成就了中国石油勘探史上又一个让人激动的时刻。10亿吨储量大油田的发现,石油人的梦想在这片土地上又一次与红旗一起飞扬。
技术攻关,精细勘探告别“有油无田”
几年前,很多人对冀东油田并不熟悉。这个渤海湾7个油田中面积最小、产量最少的油田,每年的产量只有60多万吨。 冀东南堡油田勘探开发大事记
·早期自营勘探阶段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新区勘探事业部承担南堡滩海地区勘探工作,钻探冀海1×1井,试油获低产油流。
·对外合作勘探阶段
1995年7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合作局与美国科麦奇公司签订冀东滩海两个区块的风险勘探合同,共钻两口井,未见油气显示。
1997年11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合作局与意大利埃尼集团阿吉普公司签订风险勘探合同,钻探1口井,未获工业油气流。详细>>
虽然,冀东油田的南堡凹陷一度被地质学家们看好。有专家认为,其虽小,但“小而肥”。但是,南堡凹陷的勘探并不让人乐观。上个世纪70年代相继有所发现后,勘探进展缓慢,90年代后更是跌入历史低谷。到1995年底,经开发评价认为,可以动用的地质储量只有134万吨。
冀东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董月霞是1993年硕士毕业后到公司从事南堡凹陷陆地勘探工作的。
“当时油田处于低谷,勘探举步维艰,产量只有30多万吨,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董月霞说。但是,油田勘探专家和决策者认为南堡凹陷探区虽小,但“小而肥”。为何对“肥田”多年的勘探却没有结果?症结到底在哪里?
经过反复探索和专家“会诊”,公司勘探技术人员认为,地震资料品质差、对地质情况掌握不精确是关键所在。
石油勘探对数据的精细程度要求很高。随着地震技术和计算机分析数据技术的提高,进行新的地震勘探非常必要。1997年,经过两年的研究,公司决定在“久攻不克”的老爷庙地区重上三维地震,通过新技术获得更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当时进行二次三维地震在国内是首次,加上三维地震成本高、难度大,油田的决定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和质疑。公司当时坚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
老爷庙地区二次三维地震获得成功,结果证明,他们的坚持是正确的。老爷庙地区二次三维地震获得成功后,结束了这一地区“有油无田”的历史,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60万吨,扭转了勘探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随后,冀东油田又在高尚堡、柳赞地区开展二次三维地震,也给人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
冀东油田公司总经理周海民说,重上三维地震成为冀东油田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解放了技术人员的思想,提高了地质资料的质量,冀东勘探真正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认识为以后滩海地区勘探打下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找油的哲学:石油在人们的脑海里
公司总经理周海民翻印了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华莱士·E·普拉特的书《找油的哲学》发给公司里的勘探开发人员。周海民在介绍这本书的序言里写道:油田勘探开发工作者和建设者要以“有油推论”来指导勘探开发研究与实施工作,不断寻求新的发现和突破。“首先找到石油的地方是在人们的脑海里。”
2002年,冀东油田公司收回南堡滩海探矿权,大发现就出现在冀东的这片滩海。
此前,公司曾与两家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勘探此区块。但两家国际著名石油公司最终带着遗憾离去。
事实上,冀东油田公司在滩海打的第一口探井,也就是南堡油田的发现井——老堡南1井,就在外方勘探井的同一位置。外方拥有先进的技术与装备,但为什么与大发现擦肩而过?
董月霞说,油在中浅层,外方的目标是深层,所以外方错过了。
2002年收回探矿权之后,冀东油田没有急于上工作量,而是对既有的地震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精心评价和优选勘探目标,优化预探井位部署。很快,在南堡滩海大面积整体部署高精度三维地震。
2003年,公司对以前的陆地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后发现:在300多口井中发现大批以前漏掉的油层,而这些油层都位于中浅层。简单估算有上亿吨的储量。
很快,陆地经验被复制到海上,中浅层成为冀东海上勘探的主要目标。2004年5月23日,第一口预探井老堡南1井开钻。
在随后两年多时间内,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8次到冀东油田进行专项调研、开专项会议,明确要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预探井既要充分论证,又要敢下决心,看准了就要打,打空了算总部的,打成了算你们的!”确定了勘探投资计划单列,要多少给多少,技术人员不受限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要申请就会优先得到满足……
2004年9月29日,老堡南1井点火,日产原油700立方米!
紧接着的两口井试油均达到500多吨。在此之后,仅用两年半的时间,一个规模储量达10亿吨的南堡油田浮出水面。
“油公司”管理体制:新的石油“大会战”模式
冀东油田管理公司现有在职职工4000多人,其中30%是科技人员。而目前参加油田建设的施工队伍则达20000人。
“实行‘油公司’管理体制,公司的施工队伍大都是通过招投标选择,这样我们在建设中就可以用到最好的施工队伍和最好的技术。”冀东油田公司副总经理金明权说。
冀东油田公司自成立就在公司的管理模式上采取了油公司管理体制。公司以管理、技术和勘探生产为主体,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实行施工作业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作业单位,并对工程项目实行项目管理。
冀东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张国旗说,油公司管理体制解决了过去油田开发靠油田自己组织各种队伍和大量人力进行,无论油田规模大小,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施工能力最强的队伍整合起来为公司所用。
冀东油田公司勘探部主任边军说,油公司管理体制的另一个特点是石油的勘探和开发的核心创造力掌握在公司自己的手中。
南堡油田1号人工岛是冀东油田公司实现“海油陆采”的重点工程。为此,公司对国内外的潜海油田开发技术进行了考察后,决定采用人工岛来开发油田。
公司在考察了国内外的航道局和航道公司,最后通过公开的招投标决定工程由上海航道局来完成。目前,1号人工岛已经完成了70%,此后还要建设6座这样的人工岛。
据南堡油田公司经理冯京海介绍,相对海上钢制平台而言,人工岛造价低、寿命长。采用人工岛集中开发,配合井口槽批量钻井技术,可以大幅节约用海用地,“以前一口井占地12亩,使用井口槽技术以后,15口井占地才13.48亩,节地10倍以上。”
同时,井口槽批量钻井技术的使用也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以前搬安一台钻机要6天,在人工岛上,通过井口槽“滚动”,时间竟然缩短到13分钟。冯京海说:“传统意义上到处是‘磕头机’的油田,在这里变成了类似于有围墙的工厂,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铁人精神 成就石油梦想
“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就是找油,找不到就会不好意思见人。”董月霞的一句话道出很多石油人的心声。
冀东油田成立之初,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研究技术等方面都比较薄弱,油田勘探曾长期徘徊不前,当时的确有过“见人抬不起头”的感觉。
冀东油田公司党委书记张国旗对此深有感触,“中国石油集团开会,我们习惯于坐在后面,因为我们是小油田。坐在后面说明我们有压力,但压力变成动力就是好事。”
南堡油田储量一落实,董月霞立刻把一头过腰的长发剪成了齐耳短发:“终于可以暂时减轻身上的担子了。”
“我们不能选择大油田,但可以选择把一个小油田做大。”大发现使4000多名冀东石油人实现了梦想。
冀东油田技术上的成功,对渤海湾甚至整个中国石油的勘探都有借鉴意义;大发现过程中体现的以大庆精神为代表的石油人优良传统,则是全中国石油人的宝贵财富。
南堡油田试油主管王爱利在重大施工和施工的关键工序,必定亲临现场,曾经连续在海上平台待了40多天,而一般人在海上平台待得最长极限是28天。从平台上回到陆地,王爱利很长一段时间都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南堡油田勘探开发公司总地质师王成明,24小时驻守在钻探现场,因为劳累过度血压一度降至80/40,但他和同事的辛勤努力,创造了多项油田第一。2006年春节期间,为了避免一场即将发生的井喷事故,50521钻井队7人小组在零下十多摄氏度的刺骨寒风中,连续奋战8小时,最后全部累倒……
冀东石油人说,冀东石油人是幸运的,成千上万石油勘探者中,能找到油田的,“也许不足千分之一”。但正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石油人肩负着为祖国找石油的使命和责任,传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孜孜以求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石油工业今天的成就。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