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国际问题专家
俄罗斯总统普京取得了一场关键性的胜利。5月12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决定,将沿里海修建新的天然气管道,以便更多的中亚天然气由土库曼斯坦经哈萨克斯坦向北“流入”俄罗斯。此外,三国还准备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同修补苏联时期建造的天然气管道。
毫无疑问,在争夺中亚丰富的能源以及天然气管道走向的“战斗”中,克里姆林宫暂时占得上风。即便西方媒体也承认,此举将加强莫斯科在中亚能源管线方面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这同时也是对美国和欧盟“策反”中亚国家努力的一大打击。其实,围绕中亚影响力的较量早有清楚的历史记录,还在19世纪,俄国与英国就曾为此大打出手。
普京的胜利标志着西方的一次挫折,也使此间在波兰举行的“反俄罗斯能源峰会”感到尴尬。这次原定由波兰、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5国元首参加的能源会议,主要是用来商讨寻找俄罗斯以外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国的。但由于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缺席,会议由“五角星”变成了“四边形”,而最令会议组织者难堪的是,纳扎尔巴耶夫却跑去与他们针对的目标会面并签订了协议。
同样大为光火的,还有美国副总统切尼。仅仅是在一年前,也是这位哈萨克斯坦总统,与到访的切尼签署了原则性协议,准备新建一条穿越里海的输油管道,以缓解俄罗斯对中亚腹地至欧洲天然气输送的牢牢掌控。这曾经令切尼这位美国能源战略的“大管家”感到欣慰,也使他看到了促进中亚国家减少对俄罗斯依赖的希望,那条始发于中亚,经由阿塞拜疆、土耳其通往欧洲的油气管道正是他渴望留在任内的标志性建筑。
但问题是,俄罗斯对中亚的影响力远不是华盛顿想象的那样容易被“分解”,而以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为代表的中亚国家也十分善于在大国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就像纳扎尔巴耶夫曾经表示过的那样,“在国际社会中寻求战略伙伴十分重要,哈继续将俄罗斯列为哈发展的第一战略伙伴,中国第二位,美国第三位。”
而在谈到俄美关系时,纳扎尔巴耶夫也曾含蓄地表示,“我认为俄美之间没有冲突,双方很快就会友好地交换意见。我们都应该习惯让每个独立的国家采取自己的政策解决自己的问题。我认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
由此可见,哈萨克斯坦政府确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基调正是利益、务实和平衡。土库曼斯坦的战略选择也与此相似,并未因尼亚佐夫总统的去世而改变。此前华盛顿说服尼亚佐夫继任者改变油气出口策略的愿望似乎已经落空。
这一切,正是普京乐于看到的。还是在去年5月于国家杜马发表年度讲话时,普京就特别强调了加速修建能源管道的必要性,以便“使石油和天然气的供货渠道多样化”。而此番出访中亚,则既有着提升油气供给安全的考虑,也堪称是增强集体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普京看来,保障能源安全和强化地缘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油气合作的本身,也正是更密切地凝聚三国关系的特殊媒介。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回答是否会吸引其他国家参与管道建设中来的问题时,普京很干脆地说:“不需要,三个国家就足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京出访中亚,与此前出访中东,都有着深刻的地缘政治意义,也微妙地暗含着反制美国“战略包围”的潜台词。尽管美方一再解释东欧导弹防御系统“并非针对俄罗斯”,尽管赖斯在5月14日抵达莫斯科前也一再声称俄罗斯与美国之间不存在新一轮“冷战”,但克里姆林宫却坚信“防人之心不可无”,“与人为善”与“强身健体”似乎也并不矛盾。
事实上,几年前普京就曾谈到必须建立类似欧佩克那样的天然气输出国组织,而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国家则可以成为这个组织的核心———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开采国之一。换句话说,即便其他国家暂时不参与进来,只要这四个国家联手,对世界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就已经是不容忽视了。
还是在许多年前,普京就曾写过一篇题为《俄罗斯应该利用它丰富的能源储量赢得地缘政治优势》的论文,详细阐述了他的能源地缘政治的主张。而今,身为克里姆林宫主人的他,正在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自己年轻时代的设想,而与美国逐鹿中亚,也只是他的能源大棋局中的一步,并且这一博弈将不会因明后年普京和布什的相继离任而停止。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