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1、稳定宏观经济不排除加息可能,辨证看待股市影响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在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中国不排除继续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甚至其他工具。
周小川说,一直以来中国财政部和央行努力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所以从今年年初开始已经4次提高准备金率,并于3月份加息27个基点,以抑制通胀压力,实现经济更好的发展。
“我们会考虑除货币政策之外的工具,以使得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所以并不排除任何的可能性来更往前走一步,包括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甚至其他的工具。”周小川说。
点评:理论上讲,一国基准利率的变化会对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内的资金流向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加息往往是对经济过热的一个很好降温方式。因此,特别受到大家的重点关注和预期。而从昨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上的公开表示看,很明显,下一步的货币紧缩性调控措施依然不会放松,而前提是经济出现过热、流动性过度泛滥等情况。4月份CPI同比上涨是3.0%,仍触及警戒线边缘,同时,货币增速仍较快,因此,在这些背景因素下,周行长讲这话是完全在理的。对于证券市场特别是股市而言,我们却认为,应辨证看待加息,实际上看,加息影响的两大层面即影响入市资金和上市公司利息负担,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适度加息仅仅会在心理层面引发市场压力,相比股市其他利多因素看,牛市氛围依然相当充足。
消息2、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前4月保费收入显著增长,给予“积极推荐”评级
中国人寿(601628)公告,公司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4月30日期间之未经审计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894亿元。
中国平安(601318)公告,公司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1日-4月30日期间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752861万元、766179万元及22万元。
点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已成为沪市最大的10家指标股之一,而今天这两家国内保险行业的龙头双双公布了最新的保险收入情况。中国人寿今年1-4月的保费收入约为人民币894亿元(这个收入约占2006年公司保费收入的48.63%),其中公司的新业务结构贡献相当大。而中国平安1-4月的保费收入共计约351.91亿元,相比平安季报显示的第一季度保费收入(265亿元)看,4月份保费约87亿元,继续保持良好的收入势头。我们认为,从行业前景看,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是世界上最广阔的,巨大的农村市场即将启动,中国人寿、中国平安是两大最具优势的保险公司,保险股又是加息周期下不多的升息利大于弊的受益者。在此,我们建议长线给予中国平安、中国人寿重点推荐的投资评级。
消息3:中小板公司控制人大比例减持须预披露,越是规范越能出大牛股,关注中小板块后起之秀
从今年6月1日起,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大比例出售股份或上市公司出现危机等三种情形下,出售股份必须提前两个交易日进行预披露。
今日,深交所出台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分别从恪守承诺、善意行使控制权、买卖公司股份行为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细化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监管,旨在防止少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地位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滥用控制权通过非公平交易等方式进行利益转移,以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近期,市场非常关注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股份,尤其是关注其大比例出售股份或上市公司出现危机情况下出售股份。
为此,指引规定,当出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短期内出售比例较大(即预计6个月内出售股份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最近一年被交易所公开谴责或两次以上通报批评处分或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等情形,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拟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股份的应在出售前两个交易日刊登提示性公告,就拟出售的数量、时间、原因等事项说明。
点评:深圳中小板块目前规模已达134家,已成为集中了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核心板块。而从机制管理、监督角度看,中小板块也是规范最严格的群体。近日,深交所又出台了《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将从下月起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大比例出售股份或上市公司出现危机等三种情形下,出售股份行为作出严格规定。我们认为,这是有效防止少数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利用其地位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滥用控制权通过非公平交易等方式进行利益转移、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必要举措。从市场角度看,有望避免非流通股份集中套现对二级市场股价的抛售压力。由于中小板块局部良好的成长性和机制管理,目前已成为各路资金纷纷抢占的投资要地,其中象苏宁电器、鑫富药业等新老牛股频现,在此,我们建议对目前股本规模不大、股价不高、公司主业具有优势的缓涨个股加以逢低关注,如京新药业、新和成、东信和平等
消息4:信产部称颁布3G标准与牌照发放无关,通信、3G板块仍值得积极对待
信息产业部新闻处处长王立健日前表示,中国将外国提出的两项第三代通信系统(3G)技术颁布为通信行业标准的举措与3G牌照的发放并无必然联系。
16日,信产部正式发布了WCDMA和CDMA2000两项通信行业标准。至此,3种3G技术已经全部被列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
早在去年初,我国自主研发的TD-SCDMA已得到信产部的确认,先行成为我国通信行业标准。而经国际电联认可的以上3种3G技术均在我国取得“身份证”,预示着它们都将有机会在我国未来的3G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据了解,从2001年6月开始信产部就组织国内运营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科研支撑单位和大学的专家成立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专家组”,正式启动了3G技术试验。
试验对TD-SCDMA、WCDMA、CDMA2000共3种技术的系统设备、接口、网络性能、终端、互操作、业务、无线干扰、网管和计费等进行了全面测试,有6家运营商和几十家设备厂商参加,累计完成几千个测试项,参与试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近万人,测试人员近千人。
去年1月,TD-SCDMA系列通信行业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首先完成。而目前,WCDMA、CDMA2000通信行业标准业也宣告完成。
点评:昨日媒体重要消息,继信息产业部将第三代移动通信(3G)“中国标准”TD-SCDMA公布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后,5月16日,信息产业部又将欧洲提出的WCDMA和美国提出的CDMA2000颁布为中国通信行业标准。这意味着,中国3G进程又有实质性突破。而今天最新消息是,信息产业部新闻处处长王立健表示,中国将外国提出的两项第三代通信系统(3G)技术颁布为通信行业标准的举措与3G牌照的发放并无必然联系。王立健反复强调,牌照发放与3G标准的颁布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中国尚无3G牌照发放时间表。我们认为,现在中国3G牌照的发放的确尚待时日,但这不代表中国3G产业的停滞不前,相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从产业题材角度看,3G仍是一大非常值得重视的股市主题投资机会,电信龙头间的整合、牌照的发放、通信设备的大规模采购都会对相关上市公司带来巨大的机遇,在此我们继续看好中国联通为代表的3G通信板块,给予增持评级。
消息5、前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局部调控仍将延续,继续看好基础行业
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2594亿元,同比增长25.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9857亿元,增长16.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65亿元,增长27.4%。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投资2334亿元,同比增长22.5%;地方项目投资20260亿元,增长25.8%。
从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87亿元、9940亿元和124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2%、27.4%和24%。
从行业看,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231亿元,同比增长14.7%;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1710亿元,增长11.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391亿元,增长25.6%;铁路运输业投资420亿元,增长20.7%;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547亿元,增长48.3%;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624亿元,增长4.9%;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13亿元,增长47.2%。
从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19707亿元,同比增长25.5%;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完成1236亿元和1551亿元,分别增长31.9%和20.2%。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截止到4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122667个,同比增加12805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4051亿元,同比增长18%;新开工项目51683个,同比增加212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339亿元,同比下降2.2%。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城镇投资到位资金30170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国内贷款增长13.4%,利用外资增长15.5%,自筹资金增长26.4%。
点评: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同比增长幅度依然超过25%,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5265亿元,增长达到27.4%;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313亿元,增长更是高达47.2%。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曾表示,希望今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能低于去年24%的水平。现在虽然总体上超标并不严重,但我们认为,局部行业投资速度增长过快现象依然非常突出,因此,行业调控必定不会放松。但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潜力依然非常扎实,特别是基础型行业的需要将是持续型的增长,我们继续看好钢铁、煤炭、电力、有色矿产、水资源为代表的上游行业,其中的主流机构重仓品种和仍可耐心持有,近期而言,煤炭股、钢铁股仍有望活跃表现。
网站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图片来源于合作媒体和其他网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的目的在于发扬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赢理念,传递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删除。